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申遗 >> 五月五,说端午
对此,刘禹锡的《竞渡曲》就做了很好的揭示:
这是沅江上的一次竞渡活动。沅江两岸已经树起各色彩旗,雷一样的鼓声已经响起,在州刺史的主持下,竞渡的船只一决胜负。它们如蛟龙入水般争先恐后,奋力向前。胜利者欢呼雀跃,败北者垂头丧气。观看的人如此之多,就像云彩一样飘落在江边。比赛结束以后,女子们就到水中游泳嬉戏,她们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可以看到,竞渡作为在户外水边举行的大型活动,总是吸引着当地的芸芸众生。 江西省进贤县,每年一度的端午节划龙舟比赛拉开序幕。(江西省东乡县纪委王飞)节日内涵 顺天应时,辅赞时节。顺天应时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基本理念,早在先秦、秦汉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所谓“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凡举百事,必顺天地四时”。然而,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不仅仅是听命于自然,完全受制于自然的安排,它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关系,即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自然,甚至去辅助自然以实现顺利转换和阴阳和谐,或者利用自然以实现人事之圆满。五月五日节,就具有十分鲜明的顺天应时、辅赞时节的文化内涵,五月五日的不少活动是与《月令》的安排相吻合,是与五月五日时的气候、物候、阴阳关系等相适应的。 重视伦理,崇尚忠孝。“忠”与“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两个范畴,中国古人在五月五日中所使用的节物、从事的节俗活动具有鲜明的崇尚忠孝的文化内涵。纪念孝女曹娥,就是从正面对孝进行褒扬。 对忠的崇尚,集中体现在对屈原这个人物的深沉悼念。中国古代普遍将竞渡习俗与屈原联系起来,甚至认为端午节的兴起就源于屈原,所谓:“节分端午本谁言?万古相闻为屈原。”在他们的心目中,屈原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忠臣形象。 全生避害,益寿延年。中国疆土大部分处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变化显著。五月五日,时处仲夏之月,这个时候,人们的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也是最容易激发全生避害、益寿延年意识的时候,五月五日作为五月里的一个重要节日,也便成为这种意识突显的时间。因此,无论是节日饮食,还是节日服饰,抑或其他节俗活动,都包含着强烈的避害全生、益寿延年的人生诉求。比如他们将扇子称为“辟瘟扇”,认为紫艾可以“禳灾”,长丝可以“增寿”“续命”,等等。 娱乐狂欢,激扬劲健。五月五日具有娱乐狂欢、激扬劲健的文化内涵主要归因于它的竞斗活动。竞斗活动蕴含的优胜劣汰原则最易调动和激发参赛者的内在活力,使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精神振奋,更加凝聚团结起来,积极投入到竞斗当中。“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张建封的几句诗文形象地揭示了竞渡现场的豪迈壮观、气势磅礴。竞渡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将众多的人吸引聚合到一起,让他们一起争斗,一起呐喊,一起欢呼,一起陶醉,一起忘我……竞渡成为集体狂欢的盛宴,激扬劲健的精神则怒放于其中。 从古至今,节俗无疑是变化的,不仅节俗名称在变,节俗的播布空间也在变。然而,这些变化并没有导致端午节消失,相反,这些变化活跃了端午的生命力。这个节日,凭借它不断被赋予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意义,跨越时空,从先秦一直走到现在,发展到众多国家和地区共享。可见,端午节是流动的传统!(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张勃)端午快乐▲中央第九轮巡视公布问题清单 11家单位发现这些问题
▲同志,可还记得当年在入党志愿书里亲手写了什么?
▲6个案例告诉你:关于四种形态,这样理解就偏了
赞赏
长按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白癜风治疗过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y/7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