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申遗 >> 冬至你知道哪些习俗
今天18时44分,将迎来冬至节气。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节气,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冬至是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慢慢变长。因此,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古时也喻意新生命的开始。
冬至·由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饺子)的风俗。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冬至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泉州·冬至在泉州,不吃“圆子”怎么行?!
除了这个,你还知道哪些习俗呢?
泉州风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除了前面提到的"丸(圆)子汤",还有下面几个比较有意思的习俗。↓↓↓↓
1、闽南拜床母
饭后人们通常会特意地留下几粒丸子,粘于门上和床边,称为敬门神与拜床母。祈求孩子晚上不哭不闹,睡个好觉。大人要准备荤素五味和美味佳肴,是要红色的汤圆,就焚香点烛,烧纸钱,甚至放鞭炮。拜床母也要有冬至圆上供,这次与清明节的祭祖,合称为闽南的“春冬二祭”。
2、祭天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泉州旧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
3、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搞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4、做鸡母狗仔
冬至,闽南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就是“做鸡母狗仔”,即在做冬至丸的时候,用做丸的米料捏成一些小巧玲珑的动物和金锭银宝等,动物的眼睛来自田野里狗尾巴草的草籽,所以动物们煞是生动。做什么动物,往往取决于家里各个人的生肖或家里畜养的动物。冬至时节,已进入农闲,当人们在盘点一年收获之时,也难免要犒劳一下那些动物,除了做“做鸡母狗仔”,亦有一些风俗,颇有意思。
德化“冬至”这个风俗留存德化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冬至”扫墓是我县最为悠久的民俗之一。冬至前后,家家户户族人相聚回家乡,扫坟、铲除杂草、放上供品、燃烧纸钱金锭。每个家庭不同,祭品也不一样,有简有繁,杀猪宰羊,或图摘鸡鸭等。人们通过扫墓,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对祖先的敬畏,传统扫墓,注重培修坟茔,在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的一举一动里,倾注着浓浓的亲情和无尽的哀思。
经几百年传统习俗的流传,人们往往采用烧纸钱、元宝以及冥币的方式来祭奠先人,但这样的扫墓方式,不仅污染生活环境,而且每年为此造成的森林火灾也时有发生,更有人因祭祀烧纸而丢了性命。为了保护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命安全,要选择文明健康、低碳环保的扫墓方式。为此,在“冬至”节即将到来之前,向德化市民发出“鲜花扫墓”的活动倡议:一是移风易俗,弘扬新风,文明祭扫。倡导采用鞠躬静默、敬献鲜花、植树浇水、擦碑扫墓、网上祭奠和召开家庭追思会等文明、节俭、环保、健康的祭祀方式,全力营造文明祭祀的新风尚。
冬至时节,这样养生1.冬至养生有“五忌”冬藏要藏阳气!冬天阳气藏得好,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要学会“躲”才能养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
一忌暴饮暴食
冬至正值岁末年初,很快就会迎来元旦,此节气期间多有聚会,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阳气最弱,无法帮助身体运化过多的食物。
二忌寒冷
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太弱,所以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这时要躲着寒凉,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才能不感冒生病。
三忌房事
在人体阳气虚弱时,宜养精蓄锐,不可过度而伤身。
四忌大汗
中医认为,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五忌是非
冬季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躲去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
2.万物之始,阳气为重万物生长靠太阳,尤其是在冬天!想要补充人体的阳气,最简单的方法是——晒太阳!但需要注意的是,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
因为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是人体的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方法:可以在中午找一个向阳的窗边晒晒后背,全身都会很温暖。
搓后腰养阳气。腰眼为经外奇穴,位于人体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
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以疏通经脉、强壮腰骨,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且男女都适用。
方法:双手搓热后,紧按于腰眼处片刻,再向下重推至尾闾部,每日反复50-遍。
3.三九“补冬”,小心上火常言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冬令时节是给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大家称之为“补冬”。中国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副主任姜良铎教授称:“正确的‘补冬’能使身体强壮而又保持窈窕。因为进入秋冬季节后,体内代谢下降,体力消耗减少,此时进补,药物易被吸收和蕴蓄,从而发挥较大的功效。”
冬季进补可食用羊肉、牛肉等温热的食物防“三九寒冷”。还适宜进补阿胶、膏方等,效果几乎是平时进补的两倍。
然而,冬季养生饮食不宜过咸,过咸会伤肾,损伤阳气。此外,饮食上还要注意不可过食辛辣刺激之物,容易上火。
此外,冬至时节,天气寒冷干燥,导致鼻咽干燥、皮肤缺水,易上火,别忘补充津液,可食用荸荠、藕、萝卜、白菜、猕猴桃、柚子、桔子等滋阴去燥的食物。
4.做做艾灸,提高免疫力冬至艾灸督脉:大椎、肾俞、脾俞。
冬至艾灸任脉:太溪、关元、神阙、中脘。
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时候,在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肚脐(神阙穴)最能激发身体阳气!
方法: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功效: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益寿延年。
天冷了,别忘了问候父母“吃过这碗汤圆,就长一岁了。”冬至的时候,母亲总是这样说。母亲亲手做的汤圆格外好吃,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又和着成长的传说。
吃完汤圆,我们就全家围在一起喝热茶,看腾腾热气在冷空气中久久不散。茶是父亲泡的,他每天都喝茶。但那一天,他环视我们说:“果然又长大一些。”
那是很多年前冬至的记忆。父亲逝世后,在冬至这天,我常想起他泡的茶,香味至今仍在齿边。
(林清玄:季节十二帖之冬至)
冬至阳生春又来。
新的开始,平安如意!
白癜风是怎么引起的白癜风好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