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在古诗里寻找古人的端午痕迹

发布时间:2016-12-20 4:48:54   点击数:

虽然端午小长假已经悄然结束,小编发这篇文章好像不太应景了……

但是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小编在假期里面搜集了一些关于端午的古诗词,想与同样喜欢文学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品鉴。让我们在古诗中继续探寻端午的踪迹,讲述这些穿越了千年的文化习俗。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是宋代诗人欧阳修的词。写了一个深闺女子的生活,用五色新丝缠裹的粽子,并且由金盘盛着,由侍婢送进,还要洗一个香花澡,然后睡了一个香梦,而想不到的是被黄鹂声唤醒。

浣溪沙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的词写的是岭南旧历五月,第二天便是端午,妇女们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菩萨蛮陈义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彩丝线包粽子,菖蒲艾叶,雄黄酒过端阳。山家主人情深意重,约好来日葵蒿花开时重聚。

PS:这里提及的“彩丝”——系五色丝线

“青、红、白、黑、黄”五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端午这一天,各家大人会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系上五色绳以保安康。儿童不能随意丢弃,只能在第一场大雨或洗澡时抛入河中,据说,这样能避免蛇蝎的伤害,而让河水冲走,意味着瘟疫、疾病也会远离这个孩子。

此外很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

粽子,又名“角黍”、“筒粽”。从春秋时期的菰叶(茭白叶)包黍米,到晋代的糯米添加中药益智仁,再到南北朝时米中掺杂红枣、板栗等品种繁多。到了唐朝,其形状已是现在粽子的雏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到了元、明朝,粽子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现在,端午家家都会食粽,北方多包小枣,南方则有加鲜肉、火腿等馅料。其中,浙江嘉兴的粽子最为有名。

沐兰汤:

此兰字并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此习俗至今也尚存,在广州等地,会用哭草麦药或艾、蒲等花草。其他地域,有用柏叶、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菖蒲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可驱蚊蝇虫蚁,进化空气。菖蒲,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端午在门中挂艾草、菖蒲,就像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都只是九中加入微量雄黄。雄黄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未成年不能饮酒的小孩子,达人就会在他们的额头、耳朵、手足涂抹雄黄酒。有些地区会用雄黄酒在小孩额头画“王,以用虎辟邪。

《竞渡》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唐代卢肇的诗,描写的是端午万人助威,多船竞发的赛龙舟的情景,表面描绘赛龙舟,实则暗讽见风使舵的小人。告诫人们,万事都有变化,做人不能见风使舵。

PS:划龙舟:

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兴起,而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体育活动。在赛龙舟之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仪式,多以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

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ps:屈原

提到端午,屈原就是不能不提的一个人了。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这些诗里细枝末节的记录,将千年之前古人的端午氛围传送给了我们,再吃起粽子来,是否会多一丝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

我们是上海未来最大的居民社区!没有之一!裕鸿佳苑







































白癜风怎样能治疗好吗
北京哪间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y/46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