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申遗 >> 指责郭德纲恶搞屈原与端午大概是不读书
“宋祖德恶意炒作构陷郭德纲‘恶搞屈原与端午’,麦香骆驼作为非著名相声观众表演艺术家、诗人,绝不能容忍宋祖德这种卑劣行为,宋祖德必须道歉!!!”
“狂徒郭德纲!恶搞屈原与端午节!”近日,宋祖德如是“炮轰”郭德纲。
6月16日,著(chòu)名娱评人宋某祖找到相声演员郭德纲于五年前发布的一篇微博,并据此指责“初中没毕业”的郭德纲“用嘻哈、轻蔑的言论……肆意践踏传统文化”。
自诩“中国作家协会资深会员、诗人”的宋祖德,叫嚣“郭德纲必须道歉”。
那么,事儿就是这么一个事儿。作协风评被害的日常……
于是,要想评判谁是谁非,第一步自然是验证郭德纲是否真的曾发布这样的言论。
实锤。
那么,郭德纲所称的“屈原死之前人们就过端午,只不过赶巧了他端午投江”,有何依据?
我们不妨转换思维,先看看“端午源于屈原”说法的依据。
上图来自于笔者手中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荆楚岁时记》。用今天的话来说,差不多就是“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的活动),民间把它当成(当时人们在)屈原投汨罗江的那一天,出于对屈原的感伤(和缅怀),纷派出舟楫,试图挽救”。
但同时《荆楚岁时记》的作者宗懔出于审慎还附上了东汉时的曹娥(效仿伍子胥)投江说;以及当时“东吴”(这里指地域)地区民俗是将端午与伍子胥挂钩的,“不关屈平(也就是屈原)也”;另外还有《越地传》则认为端午习俗与越王勾践相关。
此外,与宗懔同为南朝梁时人的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并丰富了当时粽子形制的由来。
一般认为,直到20世纪,才出现了诗人、学者闻一多质疑上述各文献中的说法。具体可查找他的《端午的历史教育》。鉴于《端午的历史教育》更像是一篇历史随笔,头铁一些的网友,可以查找他的《端午考》。
在《端午考》中,闻一多认为,端午的起源,与中国古代南方的图腾祭祀密切相关——换言之,比附会屈原等人物的说法要早得多。
后来,随着考古的发现,也佐证了端午的历史比屈原要早的说法。
比如在浙江鄞县曾出土的一件青铜钺中,就有龙舟竞渡的形象——这一发现,至少证明了“龙舟竞渡”的出现,比《续齐谐记》所称的与屈原有关的说法要早得多。
其实,上述的这些资料都属于粗浅的范围,自称“毕业于上海交大”的娱评人宋祖德,未必不懂得如何查找。
然而,他简单地选择了无视,并且直接转为针对“初中没毕业的郭德纲”的抨击,这很难不令人怀疑他的居心何在。
大概真就应了那一句“骂一句郭德纲大红大紫”吧。
“宋祖德恶意炒作构陷郭德纲‘恶搞屈原与端午’,麦香骆驼作为非著名相声观众表演艺术家、诗人,绝不能容忍宋祖德这种卑劣行为,宋祖德必须道歉!!!”
说完了宵小,我们不妨以郭德纲当年的那条微博,聊一聊别的。
“好多人在争论端午快乐和端午安康,说纪念屈原不能快乐……不吃粽子也得过端午,不赛龙舟也得过端午,屈原不死也得过端午,懂了吗?请快乐”
近几年,提倡用“安康”替代过去“快乐”作为祝福语的说法很是流行。
被某些人嘲讽“初中没毕业”的郭德纲,却早在五年前就对一些网友提倡讲“端午安康”而不说“端午快乐”的说法表示怀疑,而且通篇微博条分缕析,不带崩瓜掉字,比起那位炮轰他的娱评人的那一条充满病句和粗俗语言的微博,究竟谁“俗”谁“雅”,谁在“践踏文化”?
用“安康”替代“快乐”,是否合理?
前几天,作家“亲王”马伯庸使用“聊斋体”的方式,讲述了“王道长向和尚祝福‘端午快乐’,随后遭到无数蚊虫骚扰纠正,这件事情之后,道长虽不附和,但不敢再祝人‘端午快乐’”的故事,讽喻“端午安康”说法的流行,以及对这个说法信以为真后将此‘知识’奉为圭臬以讹传讹、人云亦云的一些人,就像蚊虫一般“朝生而暮死,寿元短暂,偏偏它们却有强烈的传道之心。只要在清晨听闻了一个道理,无论正谬,它们会一直嗡嗡到夕死之时,逢人即鸣,无有停歇,所以称之为‘闻道虫’”。
而作家唐不语则补刀道:“当地的土著说:如果你仔细辨认,还会听到闻道虫发出‘这都不知道?’‘回去多读点书吧!’之类的叫声”。
“安康说”的影响有多大呢?正是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剧版原创人物剃头匠的闺女就用“上元安康”对曹破延这样打招呼。
笔者一个不负责任的猜测,这就是为什么作家马伯庸之所以对“安康说”如此抵制,并决定创作“聊斋体”来揶揄。
而前几天,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的民俗学者、华东师大田兆元教授,也明确表示了这个说法“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端午安康的说法”。
有意思的是,根据笔者的观察,在古代,“安康”这个词,常常被用在表示“生病的人恢复健康”语境中。
比如《拜月亭》中就有“直等你身体安康,来寻觅夷门街巷,恁时节再相访”句;而《东渡记》中也有“有我安康无疾病,有我忧愁转笑嘻”句。
退一步说,就算在古代确实用“安康”这个词来祝福,现在的人们也不必执着地“沿古”,不是吗?
以及不妨再说一件事。前段时间有网友抓住郭德纲一条自称“朕”的微博,言辞激烈地抨击,那阵仗让人以为在不久的将来郭德纲就要黄袍加身。
在秦始皇灭六国之前,“朕”这个字并非君王专有的自称,比如屈原在《离骚》中首句自述家世,就说“朕皇考曰伯庸”。那么现如今“朕”这个字恢复成等同于“我”的第一人称代词,又有何不可?
最后,面临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既然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端午的起源与屈原并无关系,那么我们以后如何看待屈原以及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
这个问题,闻一多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中,似乎已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