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申遗 >> 端午节,吃粽子除了爱国和才华,屈原广受
屈原之所以会非常受后世之人的尊重和推崇,甚至人们为了纪念他而专门将他投江自尽的那一天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除了他伟大崇高的爱国情怀,惊世绝艳的文学才华之外,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试想,历史上壮怀激烈的爱国志士何其多,那些人为何没有专属的节日来纪念?历史上惊艳绝伦的文人墨客何其多,那些人为何没有专属的节日来纪念?唯独屈原,能够享受这至高的推崇和举国的纪念?下面,我就来全面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1屈原的文学成就,并非其广受世人尊重和推崇的主要原因。其实现在很少有人真的通读过一遍屈原的《离骚》、《九歌》等作品,可以说“楚辞”一直是比较小众的一门学问。因此,大部分人只是“听说”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但并不明白其所以然。因此,屈原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和成就,应该不是他广受世人尊重和推崇的主要原因。
2屈原的爱国情怀,并非其广受世人尊重和推崇的主要原因。提到“爱国”,能为国赴死的仁人志士,在历史上灿若群星,并不稀奇。屈原之前,有号称“亘古忠臣”的商末忠臣“比干”;屈原之后,有西汉时期持节牧羊十九年的“苏武”,有东汉末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唐朝时期刚烈节义、字如其人的“颜真卿”,有北宋时期满门忠烈的“杨业”,有南宋时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明朝时期东林党的铮铮铁骨、被挫骨剜肉而不屈的“左光斗”。为什么这么多愿意为国家慷慨赴死的志士,只有屈原,能够独享一个全民节日的纪念?由此可知,其实“爱国”,也不是他广受世人尊重和推崇的主要原因。
3那么屈原广受世人尊重和推崇的真正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自古以来,人们一直祭拜他,忘不了他的原因,在于屈原的悲剧就像一个无尽的轮回和梦魇,在每一代正人君子、清官廉吏、高洁之人身上不断重演。屈原,就像一个标本,大家每年纪念屈原,其实就是在哀悼“自己”。因为在污浊的现实和高洁的理想之间,绝大部分人在选择的时候,就如楚辞《渔父》中所言,选择了“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选择了“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选择了“与世推移”,最终放弃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个选择不能说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你不这么选择,你很可能就会像屈原那样因为难以融入环境而被“流放”。因为选择了现实,所以理想中的那个高洁的、正直的、清白的“自己”,已经死去。所以人们每年祭拜屈原。其实就是在祭拜理想中的那个高洁的、正直的、清白的“自己”。
总的来说,屈原的困境,是现实中每个人的困境。无论你在哪行哪业,都会面临屈原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和渔父那种“举世皆浊,何不与世推移”的两难选择。如果你想生活的更好,更舒服,那你就只能选择后者,但这当然是个痛苦的过程,需要给自己动手术,需要让自己从单纯变得世故,从清醒变得糊涂,从清澈变得浑浊,所以这对一些本性高洁或头脑清醒的人来说,是很难、很痛苦的选择。但如果不这么做,结局可能也会如屈原一样,被逼得投江自尽。
最后,本文并不是对渔父的那种“与世推移”的选择,持否定态度。正如渔父在屈原投江自尽前告别时所唱的那样:“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清兮浊兮,各有所用,阴阳相生,不可偏执。同理,这个社会不能只有浑浊,也要有清白;有人需要在浑浊中偷生,也有人甘愿在清白中撑起一方天地。所以有的人活着,其实早已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却可以化作一股浩然之气,永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我们每个端午节要通过吃粽子和赛龙舟的方式去祭拜屈原,要加倍地去尊重和推崇他,因为我们需要屈原这股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撑起我们的国家和天地。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后世人的尊重和推崇”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