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品味端午情怀,传承端午文化nbsp

发布时间:2016-11-23 12:10:39   点击数:

品味端午情怀传承端午文化

◆彭世文

题记:

“五月五日天睛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将到来,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已有多年的历史。

今天,世文整理编辑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诗句,与您一起分享传承端午民俗,弘扬传统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由来的传说有很多,而源于纪念屈原则是一说。

屈原,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因为力主联齐抗秦,受到贵族的强烈反对,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后,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又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报国无望的情况下,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壮丽乐章。

屈原死后,百姓纷纷来到汨罗江,奋力打捞其尸体。

传说投粽子于江中,可以粘住鱼嘴;把雄黄酒倒进江中,可以晕蛟龙水兽;划龙舟来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

这些美丽的传说,表达了古人对屈原这位爱国志士的崇敬与思念,并作为端午习俗流传了下来。

作为后人来说,倘若我们至今尚不知晓端午节的由来,

不知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的悲愤,不明了“竟渡深悲千载冤”的沉重,不掌握“忠魂一去讵能还”那段悲壮历史。那么,纵然粽子再香,恐怕也味同嚼蜡。

唐代诗人殷尧藩感慨道: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

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后人纪念屈原,不是因为他的遭遇,也不是因为他的性格,而是因为他心系黎民、体恤苍生的民众情怀,刚正不阿、廉洁无私的为官品格,奋发向上、坚定不移的创新精神。

时至今日,端午节已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十分盛行的传统节日!

粽子飘香,古风流长。

两千年的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是一座巨大的精神文化宝库。

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从这座宝库中寻求力量,激发自己朝着理想不断求索与奋斗,为传承端午民风民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正能量!

端午诗两首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白殿疯用醋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y/24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