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风俗如狂重此时端午节习俗

发布时间:2020-10-28 19:34:03   点击数: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1/5779612.html

端午节(端阳节)的来历,学术界说法较多。尚秉和先生说:“自汉以来,至五月五日故事独多。盖以此日为阳极之日,《风土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能辟邪恶。’在汉时以五彩丝繋臂,名长命缕,见于《风俗通》。在晋时作赤灵符著心前,可辟兵,见于《抱朴子》。然故事虽多,在社会似不为娱乐之节,至唐则渐。”(1)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的起源和龙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龙的节日(2)。张紫晨先生则断定:“五月端午,原为巫节,诸多记载,都说明这一日重在去病除邪。”(3)各家观点均道出了端午习俗之古老,然端午之为一个岁时节日,至唐、宋时代始成事实。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和陈元靓《岁时广记》所载可知,唐、宋以来以农暦五月五日午时为天中节,也叫重午节、浴兰令节,即后来的端午节。明、清以来,端午节与春节和中秋节鼎足而三,成为中国三大岁时节日之一。中国各地端午节的内容大同小异,仅以四川为例,大概有十一项民俗活动。

01悬艾叶、菖蒲于门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三一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曰:“五月五日采艾,悬于户上,以禳毒气。”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南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五刻蒲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北宋名相王曾《端五帖子》云:“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清顾禄《清嘉录》卷五:端五“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02贴天师像或钟馗像于室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五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五月》:“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盝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清顾禄《清嘉录》卷五《五月?贴天师符》:“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贻天师符贴厅事,以鎭恶,肃拜烧香,至六月朔,始焚而送之。有贻自梵氏者,亦多以红黄白纸,用朱墨画韦驮镇凶,则非天师符矣。”同书卷五《五月?挂钟馗像》:“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李福《钟馗图》诗云:‘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妖魔)技,免使人间鬼画符。’又卢毓嵩有诗云:‘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发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看彻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疠疫。呜呼!世上罔两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硃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按:后汉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是即天师符之由来欤!”清光绪冯家吉《锦城竹枝词百咏?五月》:“骑虎天师法力鸿,惟持蒲剑便成功。无如毒染芙蓉重,不止区区五样虫。”

03饮菖蒲、雄黄、独蒜酒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又坡词注云:近世五月五日,以菖蒲渍酒而饮。《左传》云:‘享有昌歜’,注云:菖蒲也。古词云:旋酌菖蒲酒,灵气满芳樽。章简公《端五帖子》云:‘菖华泛酒尧樽绿,菰叶萦丝楚粽香。’王沂公《端五帖子》云:‘愿上菖华酒,年年圣子心。’菖华,菖蒲别名也。”《岁时广记》又引《金门岁节》:“洛阳人家端五作术羹艾酒,以花彩楼阁插鬓,赐辟瘟扇梳。”清顾禄《清嘉录》卷五《五月?雄黄酒》:“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清嘉庆八年杨燮撰《锦城竹枝词》:“龙舟锦水说端阳,艾叶菖蒲烧酒香。杂佩丛簪小儿女,都教耳鼻抹雄黄。”四川端午节饮雄黄酒,与别处不同,喜用独蒜磨雄黄酒而饮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蒜“除邪痹毒气”,为此四川人喜食生蒜。故,《成都通览》记端午节必买的物品中,特别标明要“买红白糖、酒、雄黄、蒜”。红白糖用于吃粽子,酒、雄黄、蒜用于兑雄黄酒。

04食角黍(粽子)、盐蛋等节令食品

角黍,四川人叫“粽子”。端午节吃粽子,其俗甚古。《太平御览》卷三一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秫蓼,名曰葅龟粘米,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同书卷八五一引《风土记》又云:“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尚裹,未分散之时像也。”此两条材料说明一个问题:五月五日吃粽子最初与屈原无关,只是为了“赞时”,即调剂阴阳。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四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又曰:“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粽。”另据《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所记,当时南方人平常也吃粽子、送粽子,并不一定专在端午吃用。《太平御览》卷八五一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取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君常见祭甚诚,但常年所遗俱为蛟龙所窃,今君惠可以练树叶塞其上,以彩丝缠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谨依旨。今世人五日作粽并带练叶及五彩丝,皆汨罗之遗风。”练树之“练”为“楝”的假借字,即苦楝,实名金铃子。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陶弘景曰:“俗人五月五日取叶佩之,云辟恶也。”《初学记》卷四引《续齐谐记》作“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菰,同苽,俗称茭白,产于江湖陂泽,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以做饭。然而,同是梁人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只说:“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并未将吃粽子与屈原相联系。至迟到宋代,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节令食品。《西湖老人繁胜录》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端午日,“角黍,天下惟有是都城将粽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各为巧粽。”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清嘉录》记苏州五月:“市肆以菰叶裹黍米为粽,像秤锤之形,谓之秤锤粽,居人买以相馈贶,并以祀先。”《燕京岁时记》:“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其供佛祀先者,仍以粽子及樱桃、桑椹为正供。亦荐其时食之义。”四川传统的端午节食品,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盐蛋、皮蛋、烧鸭子和鳝鱼,蔬菜中最重要的是吃苋菜和马齿苋,民间有“端阳苋,当肉干”之说。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食疗》云:“苋菜一名莫实,五月五日采苋菜和马齿苋为末,等分与调,孕妇服之易差,但未知治何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七称苋菜有六种:赤苋、白苋、人苋、紫苋、五色苋、马苋。名为莫实的苋菜应是白苋。四川端午节吃的苋菜主要是是赤苋、紫苋和马苋(马齿苋)。“紫苋茎叶通紫,吴人用染爪者,诸苋中惟此无毒,不寒。赤苋亦谓之花苋,茎叶深赤,根茎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李时珍曰:“苋并三月撒种。六月以后不堪食。”端午节正是吃苋菜的时候,苋菜有药用价值,“白苋:补气除热,通九窍。赤苋:主赤痢、射工、沙虱。紫苋:杀虫毒,治气痢。”马齿苋可“禳解疫气”(4)。端午节吃鸭子是古俗,晋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鹜,就是鸭子。鳝鱼,四川人俗称“黄鳝”,野生黄鳝长于水稻田里,端午节来临,正当鳝鱼肥大,鲜嫩可口的时候。据说,过了端午,“黄鳝长毛,就吃不得了”。

05佩带彩丝、香囊等辟瘟之物

端午节“繋丝辟瘟”的习俗发生很早,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夏至著五彩,辟兵,题曰游光。游光,厉鬼也,知其名者无瘟疾。五彩,避五兵也。案:人取新断织繋户,亦此类也。谨案:织取新断二三寸帛,缀著衣衿,以己织缣告成于诸姑也。后世弥文,易以五彩。又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鬼字野重、游光。亦但流言,无指见之者。其后岁岁有病,人情愁怖,复增题之,冀以脱祸。今家人织新缣,皆取著后缣二寸许,繋户上,此其验也。”“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繋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温。”(5)

南朝梁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繋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又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俗以稻李置彩囊中带之,谓之道理袋。”另外,宋代端午节还有戴蚌粉铃,佩赤灵符、钗头符,衣艾虎,插艾花,佩楝叶等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葫芦)、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繋于小儿之背。”

清顾禄《清嘉录》记端午节制“雄黄荷包袅绒铜钱”皆繋襟带间以辟邪;“结五色丝为索,繋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尼庵剪五色彩笺,状蟾蜍、蜥蜴、蜘蛛、蛇、蚿(xián,马陆,千足虫)之形,分贻檀越(指施主,信众),贴门楣寝次,能魇毒虫,谓之五毒符。”“男女佩带辟瘟丹,或焚于室中,益以苍术、白芷、大黄、芸香之属,皆以辟疫祛毒。”

端午节必须佩带“辟疫祛毒”装饰品的传统习俗,在四川一直保留至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四川端午节“辟疫祛毒”装饰品中,最流行的是“女子佩绣囊,曰‘香包’。小儿衣缀彩扎虎、猴等物,云可辟除邪。”(6)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个古老的习俗在农村又有所恢复。但在大城市,此风已不见踪影,唯有端午节戴栀子花的旧俗,被爱美的女性接受发扬。为什么五月端阳要戴栀子花?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卮(栀)子”条,称其“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去热毒风,除时疾热”。可见,栀子花不但是五月的当季花卉,“色白香烈”、“清香动人”(清陈淏子《花镜》语),而且还有“辟疫祛毒”的功能。

06取蟾酥

五月端阳取蟾酥的习俗,最初见于晋葛洪著《抱朴子》卷——《仙药》:“肉芝者,谓万岁蟾蜍,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再重,以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说得玄乎其神!《清嘉录》记载:苏州端午节“土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癞虾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虾蟆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葛洪是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抱朴子》是集神仙思想之大成的一部著作,他介绍的在五月五日日中取蟾酥,“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的习俗,在年以前的四川存在,这大概与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神话气氛自古浓厚不无关系。

07龙舟竞渡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凡是近水的地方,端午节均有龙舟竞渡的活动,自古及今,全国皆然。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竞渡曲》所云:“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成都地区过去流行一首民歌叫《十月看花》:“五月收拾去看花,一对龙船水中划。六十六根花桡片,划来划去满河花。”端午节龙舟竞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荆楚岁时记》列了三种说法:第一,南方荆楚地区以为端午竞渡起于悼屈原;第二,邯郸淳《曹娥碑》认为端午竞渡是东吴之俗,与伍子胥有关;第三,《越地传》以为起于越王勾践。著名民俗学家江绍原先生别有新解,江氏认为:“竞渡实与屈原无涉,它本是古时人群用法术处理的一种公共卫生事业——每年在五月中把疵疠夭札烧死,并且用船送走。”(7)后来,由于地方主义缘故,吴、越、楚的人又都把这个风俗归到本地的某一位大人物身上去。笔者查阅了一百零三种四川地方志,发现川东地区,与荆楚接壤,因而多有端午竞渡起于悼屈原的说法,其它地方则不然。端午节划龙船的习俗,自年以来作为一种水上竞技体育活动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提倡,端午竞渡起于悼屈原的说法,也作为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受到舆论的支持。

08游百病

端午节“游百病”的习俗,过去主要盛行于多山少水之地或边远地区。如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蓬溪县志》载:“五月五日,无竞渡之观。士女丰容,杂沓游鹫峰寺塔,又相携登城周览。县依山为城,民辟疾者,率出游以厌之,俗谓之‘游百病’。”在成都地区,每年正月十六“市民在四门城墙游览,名曰‘游百病’,意今日游过城墙,一年可望无病。”(8)端午节午后出城看龙舟竞赛,可能便代替了“游百病”,故无专门记载,年深日久,“游百病”的习俗,早就被人们淡忘了。

09采杂药煎汤沐浴

如果说竞渡是“古时人群用法术处理的一种公共卫生事业”,那么端午采杂药煎汤沐浴就是用药物处理的一种个体或家族卫生习俗——洗掉秽气,辟除邪恶。这是中华民族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大戴礼记》卷二《夏小正》:“五月蓄兰,为沐浴。”《楚辞?九歌》也有“浴兰汤兮沐芳”词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宋代端午有“浴兰汤”的风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兰草”条:“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儿菊者。”时珍曰:“兰乃香草,能辟不祥。《志》曰:时人煮水以浴,疗风,故又名香水兰。”采杂药煎汤沐浴的习俗,是四川过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从古相沿至今。尽管老百姓相信“端阳百草皆是药”,但主要还是以菖蒲、艾叶、麻柳叶等祛毒的草药为主。一般在端午晚上煎汤沐浴,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要洗澡,洗了少生疮害病。

10演戏娱神

清代和民国年间,四川过端午节,民间灯影戏班和川剧团要唱过节戏。这天戏班唱的戏目,必有一本《雄黄阵》。《雄黄阵》又名《盗仙草》、《盗草》、《三仙岛》,该剧为《白蛇传》之一节。此剧与端午节的关系,笔者揣测原本在撒雄黄“以远毒蛇”上,而不是歌颂白氏盗灵芝草救夫。而今,随着传统川剧的衰落,端午梨园演《雄黄阵》已难得一见。

11拜节

四川过端午节,亲友间要互相拜节,馈送粽子、盐蛋、皮蛋和香包、扇子等辟邪礼品。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偕同女婿回娘家向父母拜节。成都市大邑县过去流传一首民歌《五月端阳回娘家》:“隔河望见嫂穿纱,背上背个奶娃娃。问你情嫂哪里去,五月端阳回娘家。”此外,有的地方还兴五月十五日过“大端阳”。四川以靠近湖北、湖南的川东地区最盛行,由东向西,一直至成都平原,都有过“大端阳”的习俗。例如: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华阳县志》云:“(五月)十五日,俗谓之‘大端阳’,饮食如五日。”民国十六年重印本《广安州新志》:“(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不及五日盛。”清光绪九年增续重刻同治本《酆都县志》:五月“十五日,谓之‘大端阳’,泛龙舟,欢聚饮酒,与五日同。”清光绪二十年刻本《黔江县志》:“(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清光绪元年刻本《彭水县志》:“五月‘端阳日’,户插菖蒲、艾叶。以雄黄入酒饮,并涂小儿额及洒墙壁湿处,以避虫蛇。采百草煎水浴身,馈角黍,观竞渡。十五日为‘大端阳’,复竞渡如前。”清同治五年刻本《万县志》:“五月‘端午’,家悬蒲、艾于门,亦有制艾虎者。是日正午,必酌以雄黄之酒,辟毒也;小儿耳、鼻、胸、背间遍抹之。制角黍转相馈遺。尤尚竞渡,旗分五色,角胜争先,钲鼓喧阗,炮声不绝,乡市往观者云集,江岸几满。十五日亦如之,谓之‘大端午’。”北宋庄绰撰《鸡肋编》卷上:“湖北以五月望日谓之‘大端午’,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各雇一人凶悍者于船首执旗,身挂楮钱。或争驶驱击,有致死者,则此人甘斗杀之刑。故官司特加禁焉。”清同治五年刻本湖北《长阳县志》:“五月‘天中节’,家家包角黍,曰‘包粽子’,配腌蛋、果品、鱼肉相遺,为‘送端阳节’。堂中悬天师收五毒像,啖角黍,饮菖蒲、雄黄酒,曰‘过端午’。乡间十五日为‘大端午’,二十五日为‘末端午’。”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湖北《恩施县志》:“五月五日,悬艾叶、菖蒲于门,食角黍,饮雄黄酒,亲友交相馈节。童子以雄黄点额。清江龙舟竞渡,至十五日乃止。十五日,俗名‘大端阳’,悬门蒲、艾始去之,饮食如前。”清道光四年刻本湖南《凤凰厅志》:“乡俗以(五月)初五日为‘小端午’,十五日为‘大端午’。”从以上所排列的方志资料看来,四川过“大端阳”节,还是从两湖,特别是湖南传过来的。此俗可能最早源于湘、鄂、川交界的武陵地区五溪蛮的风俗。宋代朱辅撰《溪蛮丛笑》“爬船”条曰:“蛮乡最重重午(五月初五),不论生熟界,出观竞渡,三日而归。既望(十六日)复出,谓之大十五。船分五色,皂船之神尤恶,去来必有风雨。一月前众船下水,饮食男女不敢共处,弔屈原正楚俗也,名爬船。”综上所述,四川端午节习俗内容与中国各地,特别是长江流域的端午节习俗,以《荆楚岁时记》和《清嘉录》为代表,大同小异。这与明、清以来四川形成移民社会有关。尽管四川端午节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异,但始终未脱离“祛病除邪”的原始巫文化的本质。在现代化、城市化迅猛推进的今天,四川传统端午节习俗的许多巫文化内容已经消失,而其中有益于民众身心健康、符合科学的部分则融入现代民俗保留下来,丰富和美化着民众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并不矛盾,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可以促进现代化的发展。

注释:

(1)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39《岁时伏腊》,中国书店年版,第—页。(2)闻一多:《端午考》,《闻一多全集》(一),三联书店年版。(3)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7“苋”,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第—页。(5)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佚文》,中华书局年版,第页。(6)民国23年刻本《华阳县志》(7)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江绍原民俗学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8)周芷颖:《新成都》,成都复兴书局年版。

来自网络

摘自江玉祥、牛会娟、张茜著《中国传统岁时节俗》,四川人民出版社年1月第1版。

我在这里等你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314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