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活动 >>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
端午节,还有二十多个别称,是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的一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这些名字可不是随便取的,每个名字都是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反映。以菖蒲节、艾节为例,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菖蒲、艾草长势茂盛。每逢端午节,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今年的端午节即将来临,今儿就应时应景地聊几首关于端午的诗。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是苏轼所写,主要描述的是北宋时期的女性过端午节的情形。上阙描述她们节日前的准备活动,下阙刻画她们按照习俗,在手臂上缠上彩线,在鬓角挂上驱邪、保平安的符箓,互相表达节日祝福。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民间认为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有在端午采草药、洗药浴的习俗,因此端午节也称“浴兰节”。“明朝端午浴芳兰”也证实了这个习俗确实存在。
这是一篇民俗词,写了芳兰浴、缠彩线、挂符箓、互送祝福等节日习俗,为还原端午习俗、文化提供了佐证材料。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是陆游所写,描述的南宋时期过端午的情况。五月五日过节,故端午节也称“重五节”。另外,在端午日,少女有佩戴灵符、插石榴花的习俗,也称“女儿节”。这首诗提到了:插石榴花、包粽子、插艾蒿、配药储药等节日习俗。忙乎许久,直到太阳西斜才准备停当,高兴的举杯庆贺节日。
此诗语言质朴,那山间火红的石榴花,那有两个尖角的可爱的粽子,那插在高冠上的艾蒿……简简单单,没有修饰、做作,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闲适细腻。
节令门·端阳
樱桃桑椹与菖蒲,
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
却疑账主怕灵符。
这是清代李静山所写。在端午节,买了樱、桃、桑椹、菖蒲,买了雄黄酒,还在家门口贴上了灵符,虽然有了雄黄、菖蒲、灵符等辟邪之物,还是担心债主找上门来找晦气。描述了过端午习俗,表达人民真实的生活情况,幽默中带点儿苦涩。
从这三首诗看,古人是比较重视端午节的,插艾蒿、插菖蒲、饮雄黄、佩香囊、带灵符、洗药浴、缠彩线等等节日习俗,一应俱全。现在呢?端午节也许只是一个法定假日,虽然可能还知道传统的节日习俗,但是真正做的已经不多了。这可能也是和现在生活节奏太快有关,时移世易,要想把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