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活动 >> 施爱东五月五是恶日,ldquo端午节
施爱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清代北京城有句俗谚:“善正月,恶五月。”(《清稗类钞》)其理论依据,盖因五月与夏至大致重叠,阳气达到顶点,人事活动须暂避其锋芒。实际上是因为古代卫生条件差,每年一到仲夏五月,便是虫蚁繁殖,蚊蝇四起之时,暑气难耐,百病滋生,所以特别需要谨慎行事。元好问直接就将端午称作“恶日”,认为:“古今俗忌,以五月为恶月,端午为恶日,赴官者顿不敢发,生子者弃不敢举。不幸而与祸会,故一切以俗忌为当然。”(《靖德昭儿子高户字说》)
人们在此理论基础之上,还生出许多古怪的禁忌,如《月令采奇》称:“五月名为恶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此九日谓之九毒日,夫妇宜戒容止,犯者不过三年。”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也讲到“二诸葛”的一单趣事:“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阴历五月初三才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大家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日是端午,他历年就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错过了栽种时机,成了乡邻笑柄。
端午是恶日,可人们的生活却不能因此中止,那么,如何厌镇端午之恶呢?江绍原先生认为,端午节的诸多仪式,都是“古时人群用法术处理的一种公共卫生事业”,无论驱邪、禳灾、竞渡、送标、放殃,都是为了“驱逐不祥”(《端午竞渡本意考》)。正在基于这一“端午大扫除”的基本理念,甚至端午节出生的孩子,也得扫地出门,不能留在家里。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父亲曾以“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于父母”为由,打算把他扔掉,是母亲偷偷地把他留了下来,事实上后来也并没有发生危害父母的事。但是,这种恶日信俗却一直在民间流传,如王充就在《论衡》中指出了这个问题:“(俗)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已举之,父母祸死,则信而谓之真矣。”历史上的名人案例,如王镇恶、胡广、宋徽宗,都是因为五月五日出生而改名或改生日。
涉及端午起源的几个传说主人公,无论屈原、曹娥,还是伍子胥,都属于非正常死亡。古人将这类非正常死亡的情形称为“强死”,按照古人招魂的惯例,何处殇魂,也必在何处招魂。对于强死于水中的殇魂,都应该在水上,或者水边进行招魂、祭祀。正因如此,端午竞渡的起源传说,总是指向魂殇江水的强死者。其他如屈原二女故事、江雄故事和曹娥故事一样,都是在父亲沉没处恸哭、投水,人们也在此或立碑纪念、或竞渡致祭。
正因为古人视端午为恶日,五月五日特别容易起祸端,所以,在古代笔记小说当中,常常把祸患日期设置在五月五日,而且大凡起祸,一般都是危及生命的殇魂故事。如《警世通言》中的“陈可常端阳仙化”中就有这么一段:
却说可常在草舍中将息好了,又是五月五日到。可常取纸墨笔来,写下一首《辞世颂》:“生时重午,为僧重午,得罪重午,死时重午。/为前生欠他债负,若不当时承认,又恐他人受苦。/今日事已分明,不若抽身回去。/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可常作了《辞世颂》,走出草舍边,有一泉水,可常脱了衣裳,遍身抹净,穿了衣服,入草舍结跏趺坐圆寂了。正如在欧洲中世纪的手稿画中,常常将象征邪灵的黑猫画在犹大身边一样,中国古代故事家常常把兆不祥的日期设定在五月五日。故事中,大凡在这一天举行的仪式,往往预示着将有不详的结果。
传说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高纬生于天保七年(年)五月初五日,自称“无愁天子”,终因奢靡无度,亡国被杀。《历史通俗演义》将各种败亡预兆,全都安排在五月五日这天。
齐主纬有庶兄名绰,与纬异母,俱于五月五日建生……纬乃使宠胡何猥萨,与绰相扑,把绰搤死,瘗诸兴圣佛寺,经四百余日,方才大殓,颜色毛发,尚如生时。俗言五月五日建生,脑可不坏,是真是假,亦无从证明……小怜非常伶俐,貌亦可人,能弹琵琶,且工歌舞,独替穆后想出一计,情愿将身作饵,离间诸宠。也无非自己卖俏。穆后倒也赞成,就于五月五日,令小怜盛饰入侍,号曰“续命”。要断送高氏命脉了,还想续甚么命?齐主纬见她冰肌玉骨,雾歠轻绔,不由的神魂颠倒,巫山一梦,爱不胜言。明清小说家往往将昏庸自大的君王、犯上作乱者的举事仪式安排在五月五日,以此预示其必将败亡的结局。如黄华宇在《两汉开国中兴传志》中,就将西楚霸王的即位日期安排在五月五日;蔡召华在他虚构的《笏山记》中,也将败亡之主绍潜光的登基日期选在五月五日;樵子在《樵史通俗演义》中,将农民起义的关键时间节点选在五月五日。据《新唐书》记载,隋炀帝就很忌讳五月五日议事。在古代小说中,大凡发生在五月五日这天的故事,大多蹊跷古怪,很容易埋下不祥的祸根。
据此,年以来,微博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