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活动 >> 中国传统节日之端午节由来和风俗小陈老师
01纪念屈原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遗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02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此传为神话,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
03迎涛神
中国民间传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04挂艾草与菖蒲
挂艾叶菖蒲是中国民间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05吃粽子
06喝雄黄酒、画额、戴香囊
端午时节后,气候开始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各种疫病容易感染。而雄黄刚好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大人们把雄黄酒倒入酒中饮用。
小孩不能喝酒,就用雄黄酒在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像是老虎额头的花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为代虎以镇邪。
后来人们又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
07赛龙舟
08挂艾虎
挂艾虎指的是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五月端五的上午,要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崇辟邪、保估安宁。
09佩长命缕
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长命锁”等,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农历五月初五,妇女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或绒线,拴在儿童手臂、手腕(男左女右)等处;或悬挂于儿童胸前、蚊帐、摇篮。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长寿。
10禳ráng解、祛除及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