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活动 >> 读最美端午诗词,品绝世端阳书画丨端午安康
小文说:
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节。传说这一天是恶月恶日,犯了禁忌,五毒尽出,所以要兰汤沐浴,驱邪避毒。在古代,这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按照传统习俗,今天人们要赛龙舟、跳钟馗、贴符、挂艾草、佩香囊、系五色线、喝雄黄酒等等,比之现在实在是热闹且有意思的多。
端午节也是唯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传统佳节。
而如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仅仅记得端午要吃粽子,其它习俗和“老礼儿”正渐行渐远。
今天,让我们一起读读端午的诗词,品品端午的书画,感受下古人的端午节的气氛。
元吴廷晖《龙舟夺标》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龙舟竞渡,这幅作品画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主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子内有许多侍女环侍着一名贵人,前后两舟则摇旗吶喊,锣鼓喧天,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游行于其间,场面十分热闹。画中线条好似游丝般的细致柔和,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工整华丽。
吴廷晖,乃浙江吴兴人,擅长青绿山水和花鸟画。
竞渡歌(节选)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赏析:这首诗是写“竞渡”的名篇,把竞渡活动写得最为传神,洋洋洒洒几十字,把竞渡的激烈场面、围观的喧嚣氛围描写得淋漓尽致。
明陆治《端阳即景图》
此图所画是端午节时花木的芳姿。图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衬托,故仅用淡墨干笔渲染造型,复加以苔点,颇显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重点刻画,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野草灌木则直接以没骨画法用色彩点染写出,显得生趣盎然。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赏析: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然而少见评析的这首端午节佳作,与其他的那些“豪放”或“婉约”之作大有不同,仔细读来,意蕴深远,别具一格,令人赞叹。端午是“祛恶”的节日,这个“恶”大有深意,围绕着端午这一隐含意思,明暗虚实前后呼应。全词上片“述今”民间活动诸况,美轮美奂;下片追叙“湘累”人生故事,无限沧桑,一唱三叹。
清罗聘《端午图》
罗聘,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善画《鬼趣图》,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世。
《江上吟》
唐·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赏析:这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一首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的是他向来鄙弃现实,向往美好自由的追求。李白向来推崇屈原,二人风格也是相似的浪漫,就如这首诗,一片神行,一气呵成,却又绵密工巧,独具匠心。虽然名气不如将进酒系列,却也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算是李白风格大成之作。
清黄慎《端午钟馗图》
此画作中钟馗正与孩子嬉戏,他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都可以看到菖蒲和艾叶。挂钟馗像,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黄慎,中国清代杰出书画家。号瘿(yǐng)瓢子,别号东海布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赏析:梅公毕生也是仕途不顺,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可能是屈原留下了“不遇”的传统,有名望的文人少有毕生春风得意的好运。梅尧臣也是一样,所以他会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诗借屈原抒发情怀。不过他比屈原幸运得多,至少他还有自己的国家,而屈原当初已经是孑然一身。
齐白石《五日吉祥》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五日节”家家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此画作艾叶偏倚右侧,左侧菖蒲又称蒲剑,画中寥寥数笔,以花青写之,浓墨勾茎不失“剑气”。简单几笔便微妙地表现出棕子的棱角转折,浓墨干笔写出棕绳,旁搭配造型简洁的酒壶、酒杯。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
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齐白石《端午美味图》
雄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胜多,以寥寥几笔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画作中极其少见,它们代表了与普通人同乐同忧的东西,蕴涵着朴素的思想感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赏析: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白昼越来越长,所以说“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时当端午,用盐佐食梅子,饮酒欢乐,木槿茂盛,芦苇发出清香,心情愉快的唐明皇祝愿天下安康长寿,以显示皇恩浩荡。
齐白石《端午》
一盘红樱桃、两个粽子,巧妙点出作品的主题。最精彩处当属散落盘外的三粒樱桃及右上角的款识,一下子将画面平正的布局激活。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郦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赏析:五月里石榴花儿红艳艳,绿杨雨中默默站立,丝线缠裹的粽子盛放在金盘里,扇子上面画着双凤凰,正是端午时节,浴兰汤,喝菖蒲酒,树叶丛中黄鹂的叫声惊醒了朦胧中的好梦。
张大千《端午习俗》
款识:“雄黄大蒜千年俗,簪艾悬蒲万户欢。祗有老夫枵腹坐,画符吓鬼近来难。古来午日俱画赤灵符,今无复见矣。”
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诗人在端午日,看看山村中盛开的石榴花,然后包粽子、挂艾草、采药草,也在额上点了雄黄酒,傍晚忙完了,准备喝一杯。
程十发《端午即景》
中国海派书画画匠,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有造诣。工书法,得力于秦汉木简及怀素狂草,善将草、篆、隶结为一体。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赏析:“艾符”指艾草和驱邪符,端午日挂在门上以辟邪。“蒲酒”即菖蒲酒,饮用以养生,古人有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少年逢节日自然欢愉,老了却多感慨,不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只想喝一杯菖蒲酒,闲聊天下太平。白发日渐增多,石榴花年年应节而开,红锦一般耀人眼目,不禁感叹千年之中,圣贤和蠢人同归黄土,有多少人湮没无闻,又有几人能名垂青史?
唐云《端午即景》
端午前后,正是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节,画家的笔下除了粽子,当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
唐云是浙江杭州人,年8月生。其性格豪爽,志趣高远,艺术造诣颇高,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可谓诗书画皆至妙境。
表夏十首(其十)
唐·元稹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赏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徐扬《端阳故事》
以五色丝结成索,或悬于门上,或戴脖颈,或系手臂,或挂于小孩摇篮等处,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图册描绘的是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包括采草药、悬艾草、系长命缕、裹角黍、观竞渡等共八开。每开均以隶书题写画名,并以行书注释出各种习俗的由来。此册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显示出作者较强的写实功底和乾隆朝宫廷绘画工整清丽的笔墨特点。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赏析:这里的“五丝”就是指百索、长命缕,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一种期盼,反映出唐人乐生、重生的人生态度,他们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
再送上几幅端阳美图
小文祝大家端午安康
综合儒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