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呀

发布时间:2020-9-21 9:54:28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呀?

此问一出,小编遭遇了无数的白眼——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与嗤鼻——

这还用问?!!

当然得问喽。

因为“端午是为纪念屈原”的讹传传得太久了。

关于端午,最流行的说法是——

公元前年五月初五日,抑郁不得志的屈原自沉汩罗江。附近的民众为了不让鱼儿分食屈原的身体,纷纷驾舟前往江中投掷粽子。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在五月初五端午这天,人们会食粽子、赛龙舟、怀念屈原。

其实,一个“粽子”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

请注意,东汉距离战国可是隔着几百年的距离呢。也就是说,等粽子面世,屈原夫子已经轮回N次了。

那么,粽子是如何跟屈原联系起来的呢?

这要感谢南梁吴钧。

他在《续齐偕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拜托,南梁距离战国足足七百年之多。

实在是等不起啊。

说到这里,聪慧如亲,肯定恍然了——

是屈夫子选择了在端午投江,而不是因为屈夫子投江才有的端午。

那么问题来了,端午究竟是如何、为何成为一个节日的?

答案就在端午的习俗中呢。

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舟、挂艾草、戴香包、拴五色线。

刚刚说过粽子,现在让我们依次倒推。

拴五色线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有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原来,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有“不举五月子”的说法。

因为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不易抚养成人,为了祈佑孩童的健康平安,所以会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孩童不可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这样孩童就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瘟疫、疾病也可以被河水冲走——儿童可以保安康啦。

戴香包

香包即香囊。

香囊是盛放香粉的。

香粉由白芷、川芎、芩草、甘松等中药混合磨制而成,是可以驱虫防疫的。

俗话说的好,“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

挂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挂艾。

在蝇虫滋生、细菌迅速繁殖的时节,艾草那浓烈的香气是可以驱虫除菌的。

挂菖蒲也有此用。

更彻底的是兰汤浴:用兰草(不是兰花)烧水,沐浴,以去污除毒。

汉代《大戴礼》载:“午日以兰汤沐浴”。

划龙舟

起源于原始社会、古越族人祭祀水神的活动。

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是一种多人集体划桨的竞赛。”

原始社会,可比战国早了几千年呢。

喝雄黄酒

《清嘉录》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

端午以后,因气温升高,毒气始发,疫病萌生。

作为解毒、杀虫的中药材,古代人认为雄黄是可以“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的"。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吃粽子

从端午开始,炎热的夏天才真正来临。

端,始也。午,阳也。

《黄帝内经》讲,“夏养阳”。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

请注意,“伤津”即是“伤脾”。《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涎为口津。”

不要忘记,端午吃的粽子,其主要原料可是糯米呢。医圣孙思邈认为,“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本草纲目》载:“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原来,糯米是补脾益气生津的。

说了这么多——

驱瘟、辟邪、去污、除毒、养脾胃。

哪一个都离不开“健康”之本质。

所以啊,端午的本源是为了祛病防疫、健康长寿的。

万万没想到吧。

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毕竟“寿”为五德之首嘛。

好了,为了安抚亲们受惊的小心脏,我们决定用小拳拳继续捶打一番——

不是惊吓,是惊喜哦。

观复博物馆事事如意对碗

原价元,现在只需99元。

限时7天(年5月25日——5月31日)

抢到就是赚到。

赶快点击阅读原文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11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