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冬至,我想穿越到大宋寻你
冬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唐代杜甫《小至》
冬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随着时代演变,成了今日国人普遍认可的传统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情况相同的,仅有“清明”。
由于节气是由一定的天文、气候和物候特征来测定,所以每年冬至的时间并不固定,通常在公历的12月22日前后。西方节日里,也有类似节日时间的确定方式,如母亲节是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但相比起来,冬至这种方式更有内涵和科学味道。
节日探源冬至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是今人对冬至节气特征的常用描述。而中国古籍上对冬至的节气物候特征早有记载,也更为有趣。
比如《左传》记载,伯劳夏至开始鸣叫,冬至停止,因而称之为司至者,就像公鸡司晨一样。伯劳俗称胡不拉,是中国常见的一种食虫鸟类,典故“劳燕分飞”里的劳指的就是它。
最早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冬至,井水盛,盆水溢,羊脱毛,麋角解,鹊始巢,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也就是说冬至那天井水水位会升高,(本来)满盆的水会溢出,羊毛开始脱落,麋鹿的角开始脱落,喜鹊开始躲进巢穴,用来测日影的八尺竿子(圭表),中午时影子长达一丈三尺。
而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之“七十二侯”的《逸周书?时训》说,冬至有三侯:“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冬至那天,蚯蚓开始蜷曲打结,进入冬眠,此为初侯;冬至后第五天,麋鹿角开始脱落,此为二侯;又过五天,水泉涌动,此为三侯。这里二侯、三侯与《淮南子》的表述是一样的。而这两本书对于冬至物候的表述,都渗透了阴阳对立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古人认为冬至进入极寒,阴气至盛,盛极则衰,一阳自地而升,阴气逐渐减弱。对于“井水盛、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等物候,古人都有类似的解释。
在开篇的杜甫《小至》里,也有这一思想的提现,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诗人称“诗史”,在这首节令诗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他还记载了古人测定冬至的方法之一“律管吹葭”。也就是芦苇。古人烧苇管内膜成灰,置于金属或竹制的十二个律管中,放在三重密封的密室内,关闭门户,用帷幕围挡防风,以测定季节变化。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吹葭六管动浮灰”正是对冬至律管(律琯)葭灰飞动的诗意表达。
“刺绣五纹添弱线”,是说冬至后白天渐渐变长,宫中刺绣女工比常日多绣了几根五彩线。这是杜诗对唐时宫中人判断冬至节气方法的描述,对此,《唐杂录》也有记载“宫中以女工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晷渐长,比常日增一线之功。”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记载:“魏晋宫中女工刺绣,以线揆日长短,冬至后比常添一线之功”,也就是说魏晋也有相同做法。皇宫里的人们,果然都一样的思维特别。
节日礼俗春秋时期,已有史书记载冬至日国君要祭祀天帝,以后各朝基本沿袭,成为重要的国家礼仪活动。唐宋时冬至祭天更为盛大,祭祀地点基本固定在了京城南郊,直至清代,仍在延续,北京的天坛即是明清皇帝的祭天之处。除了祭天,皇帝在冬至日要朝会群臣,接受上表朝贺,举行礼乐大典,册封大臣,宴请百官。三国时起,冬至就已成为仅次于元日(正月初一,春节)的国家节日,被称为“亚岁”。
既然是节日,就要放假和庆祝。《后汉书?志第五》记载,冬至前后,“百官绝事,不听政”,也就是官方要放假。宋代的冬至最令人羡慕,冬至居然能和岁节(春节)、寒食一样放七天假,官府五天不办公,当时的史料《宋会要》有明确记载。
宋代民间对冬至也十分重视。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也就是说普通百姓哪怕贫困户,也都在冬至换新衣、吃大餐、祭先祖。政府临时开放了赌禁,百姓往来祝贺,如同过年一样。
礼俗传至明代,依然十分热闹。但是到了年,明英宗遭遇土木堡之变,瓦剌大军挟持英宗南下进攻北京,冬至节庆嘎然而止,“此礼顿废”(语出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但是到了清代,冬至官方依然南郊祭天、百官呈递贺表,民间冬至不为节日,只是要吃馄饨而已,京师民谚说“冬至馄饨夏至面”,指的就是这个。时至今日,中国人基本沿袭的还是清代的冬至礼俗,只不过馄饨变成了北方饺子、南方汤圆。
冬至的风俗习惯,在清代得到了固定和传承。这在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里多有记载。
拖冰床。冬至以后,水冻冰坚,十刹海、护城河、二闸等处都有冰床。时人制成长五尺宽三尺的木床,床脚固定铁条,一人拖着前行,速度极快,可供三四人坐其上饮酒赏雪。现存北方一些地方的冰车或冰床,还隐约能看到当年的影子。
打冰。冬至三九则冰坚,在夜里凿之,声如錾石,曰打冰。三九以后,冰虽坚不能用矣。这个风俗据载传自周成王。藏冰是为了消夏之用,古时皇宫、官宦和富豪人家都有冰窖。随着冰箱时代的来临,这一风俗也雪融冰消了。
广为人知的冬至风俗,当属九九消寒图了。消寒图源于冬至开始的“数九”习俗。古人把从冬至开始的八十一天分为九个时段,每个时段为一个“九”,从“一九”一直排到“九九”,所以冬至又称交九。在保暖条件较为原始、简陋的古代,这将近两个月的漫漫寒冬,给北方寒冷地区的先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挑战,“数九”、“消寒”、“写九”、“画九”等则成为消除心理恐惧、缓解猫冬苦闷的好办法。某种程度上,这些做法也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乐观主义精神。
消寒图大致分为图画和文字两种。
最初的图画版消寒图是画九格八十一圈,铜钱状的圆圈里标着五种天气,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自冬至起,按照天气,日涂一圈。如下图。这种图既有求财之意,又能记录天气,实用性强。
流传更广的消寒图,通常是白梅花图。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这种图富有艺术性,日渐染红的梅花也更能给人以希望和能量,所以广为流传。
文字版的消寒图,实际上就是“写九”。也就是写出九个均为九画的双钩空心字,每天描红一画,填完九个字,春天也就盼来了。最有名的“写九”消寒图,是清朝道光皇帝的御笔:“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繁体,见下图)。如今在北京故宫养心殿,仍可见到。在民间,九个字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如“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无论如何变化,都寄托着人们消寒盼春的希望。
另外一个较为有名的冬至文化产物,就是“数九歌”了。数九歌各地版本很多,但基本意思和押韵差别并不大,都是九句韵文,从一九说到九九,只是基于不同地区方言和用词不同,发生了变化。在此不再赘述。下面摘录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的数九民谚,只数到了“七九”,供大家欣赏。
谚曰: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前舞。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着衣单。”
冬至美食据我初步研究,在中国这个热爱美食的国度,每一个传承较好、认知较高的节日,必然具备一到两种特质:能放假,多美食。冬至能在民间由节气升级为节日,并被广泛认可,与其众多的节日美食是分不开的。
冬至美食中,最著名的当属饺子。饺子的形状有扇面形、元宝形和耳朵形的。据说,耳朵形的饺子发源自河南南阳。老家南阳的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恰逢隆冬,许多老乡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他于心不忍,命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佐以驱寒中药煮熟剁馅,用面皮包成耳朵状,放锅里煮熟,制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老乡。老乡们服食之后,耳朵冻疮就痊愈了。于是,人们就模仿制作,每逢冬至食用御寒。“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大概也就从这里来的吧。时至今日,在南阳的很多地方,饺子依然保持耳朵形状。
另一些有名的冬至美食,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比如北方地区馄饨、狗肉、羊肉,南方的汤圆、江南的赤豆糯米饭、苏州的冬酿酒、江西的麻糍、台湾的糯糕、太原的“头脑”等等,各种故事、做法和营养价值不胜枚举,在生活中、在媒体上随处可见,在此就不再展开了。总之一句话,按照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冬至是滋补阳气、养生御寒的大好时机,喜欢美食的朋友可以抓住机会,理直气壮地当回吃货。
最后,让我们以杜甫的诗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收尾,端起饺子,期待春天。
——三鹏丙申年冬至于北京
本人原创,欢迎转发链接。
转发文本请注明作者三鹏济溟。
一个饺子
赞赏
人赞赏
哪里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