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屈原独享端午,想认识屈原听周建忠教授
6月5日,国家二级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常务副会长周建忠教授应邀走进滨州文化大讲堂现场,为大家带来了精彩讲座——《端午节的历史原貌与屈原的人格魅力》。周建忠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还原了端午节的历史原貌,并用他独特的视角,呈现出了屈原的立体形象。
周建忠用诗词和图片的形式,详细介绍,菖蒲、钟馗、雄黄、彩丝、竞渡等端午节的八大民俗意象。通过讲解,大家了解到,五月五日不仅是一个恶日,而且是一个死亡日、灾难日、恐怖日。因此,端午节所有的民俗均与祭神礼先、避瘟驱鬼、消除五毒有关。讲堂上,大家对端午这个节日有了全面的认识。
完整还原端午节的原貌后,周教授带领大家走进了屈原。教大家用不一样的方式去审视屈原,读懂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关于屈原作品,可分为三类解读”,周建忠认为,《离骚》《九章》等带有自传性,乃情愫与事实之纠合而成篇;《天问》是屈原思想与学术造诣、批判精神的表现;
《九歌》是从民间祀神乐曲整理加工而来,是代人或代神表述,更多地显示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周建忠还针对大家关心的屈原姓什么、生卒年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周建忠推断,屈原姓芈;屈原出身贵族,却无权、无钱;屈原生卒年大致明确,具体模糊;顷襄王十四年,即公元前年左右,屈原投汨罗江时,约为54-56岁左右。
“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引用郭沫若的名言后,周建忠对屈原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周建忠认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他是一个执履忠贞志洁行廉的政治家,是一个有才华、有能力、有个性也有明显缺陷的政治家;他是一个起点很高前景灿烂但半途夭折的政治家,是一个诗人气质过于强烈的政治家。屈原具备政府官员的基本要求,可谓德才兼备。
可以看出,屈原一生都贯穿着都市意识、家族意识、国家意识。屈原还汲汲以求四项“全能”:力图将执著不舍的深切眷恋、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好修不懈的崇高品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超越现实的理想模式、完人模式,是屈原的伟大、独特之处,亦是其痛苦、悲剧之源。
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平的。一个当时不被人们重视、理解的历史人物,特殊的遭遇与归宿,使他独“享”一个节日(端午节);独具个性的创作,使他独“成”一门学科(楚辞学或屈学)——这就是屈原、屈原模式、屈原现象所独有的永恒魅力。
讲堂最后,周建忠总结了屈原的做人原则,希望大家都能像屈原一样,“坚守底线、保持底色,而以充足的底气、深厚的底蕴,屹立于天地间。”
周建忠幽默风趣而又含金量超高的讲座,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也收获了一群的“周迷”。热情高涨的听众,纷纷围着周建忠,讨要签名赠书,并请教迷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曹修群记者郗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