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硬核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吗
端午节到了,大家今天吃粽子了吗?
现在一提到这个节日,大家都会将他和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先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先生在这一天怀石沉江,楚国老百姓们十分不舍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然后制作了粽子,投入河里,希望河里的鱼虾吃粽子,别吃屈原。由此就有了端午节。
这种说法固然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品德的歌颂和纪念,但是端午节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更早。
首先,端午起源于上古时候的祭祀活动。五月初五是地腊日,地腊日是五个腊日(正月初一,五月五,七月七,十月初一和十二月的腊日)之一,后来在民俗演变的过程中,这五个腊日就逐渐简化到腊八节一个了,他们本来的日子里也有了新的节日内容加入进来。
而粽子,就是五月五地腊日这一天的一种祭祀用食物。
粽子,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称粽子为“角黍”: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
“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而即便是在于屈原先生相关的说法里,粽子发挥的作用也是祭祀,而不是喂饱鱼虾。
纪念屈原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梁时期,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
用的还是竹筒棕,高端!
另外,古时候的各种记载里面,粽子都是没有馅儿的。至少上面两处引用里,用的都是纯米粽子。
但是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一代代热爱生活的人(吃货),让粽子的馅料从无到有,种类由少到多,最终形成了如今市场上不胜枚举的粽子种类,只要你敢想,我就敢包。原本被当作投喂对象的鱼虾们,如今也已经都被粽子给包了。(糯米:没想到吧!你也有今天!)
网上售卖的虾仁红烧肉香菇板栗粽子,嘶溜
粽子虽然很好吃,但是鉴于糯米不太好消化,所以大家还是不要多吃噢~
说完了粽子,再来聊一聊划龙舟。
在古代中国的广袤南方土地上,由于开发进度的问题,水路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划个小船属于一项基本的技能,估计跟今天的骑自行车一样。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表明我们的先民在七千年前已经点出独木舟制作的技能点了。而屈原先生被从郢都流放的时候,也是一个人乘船顺着夏水往下漂。
在早期的记载描述中(《武陵竞渡略》和《荆楚岁时记》),龙舟的比赛非常激烈,而且主要为了胜负,很明显与屈原先生无关。现在学者有一种研究是“命舟送灾”,也是跟祈福有关。
赛龙舟也与古代南方人民的龙图腾崇拜有关。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学者闻一多曾著《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两文,对端午节的起源做了详细考察。他认为端午风俗中和龙有关的节目很多,像龙舟竞渡、吃粽子、扬州铸盘龙镜、端午日调制守宫(一名龙子)、端午日鱼变为龙等,都与龙有关,而龙是吴越民族的图腾,因此,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
此说对现代学者影响颇大。
孙适民发现,认为,端午节是奉龙为图腾的百越民族举行祭龙仪式的祭祀日。爱国诗人屈原选择五月五日这一祭龙的日子投江自沉,本是一种安顿自己灵魂的行为,或许有乘龙升天之意。这个说法十分玄幻啊喂!
秦文兮从五行与龙的关系角度论证:五行最基本的概念是五方,五龙则分治五方,用五种色彩来区分,把五和龙联系起来,并且把“五龙”、“五行”和“五音”都结合了起来,进一步证明端午是龙的节日。
(这两段真不是在写论文…)
其实,不光是端午,许多传统节日都是以古代的各种祭祀活动作为源头的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祭祀的时候需要体现诚意,祭祀的目的是希望人民生活和顺,没有外部灾害。从这个角度讲,对屈原先生的纪念被加入端午节的内容,也是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的。
屈子曾在怀王的支持下,主导了一场改革。由于在改革中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屈子受到他人的谗害。屈子本是楚国贵胄,与楚王同姓(姓都是芈,氏是屈,王族那一支氏是熊),如今却不得已离开故乡,向远方流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背叛了自己的阶级。这种为了广大人民利益与国家复兴而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理所当然地受到百姓长久的爱戴、尊敬和纪念!
吃完粽子,敬楚大夫一杯雄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