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安康南浔人的老底子端午习俗,这两

发布时间:2024/4/1 15:25:25   点击数:
                            

本文全文

阅读需要

3分钟

今天是端午节

小编先祝大家端午安康!

网络中国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还有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别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人们都会插艾叶、吃粽子、戴香囊、吃五黄、划龙舟……

那么

南浔有哪些端午习俗呢?

今起

南浔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

带大家了解端午节南浔的部分习俗

巧手制香囊

端午佳节,空气中掺杂着一丝丝清凉的草木香,那是端午香囊的独特味道。端午节佩戴香囊,是中国古代端午最初的习俗之一。

布、剪刀、针线、香料……桌上放着制作香囊要用的东西。在南浔古镇景区的花间堂求恕里民宿中,方桌之间、一隅之地、三五个人,围坐着制作香囊。选取布料、穿针引线、翻边缝合、选取香料、香料填充、缝合完工、系上吊绳,一气呵成。

“制作香囊,是端午习俗,对身体也是有益处的。”27岁的居民曾卫说,香料可以有很多,薰衣草艾草、薄荷、玫瑰花……满满都是自然的气息。薰衣草味的老人佩戴安神;艾草味的小孩佩戴驱蚊;还有玫瑰花味的,很多年轻人都会喜欢。

43岁的居民徐永艳,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浔人,只见一针一线,一贯一扎,精致的布料在她的巧手下,缝制成一个形状各异的香囊。她说,端午节制作香囊佩戴,这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一门手艺,理应一代代传承下去。在她10来岁时,端午节那天,看见父母在缝制香囊,就想试一试。当她自己摸索着,制作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香囊,开心感油然而生。

现在每过端午,徐永艳也会和儿子一起制作香囊,挂在家中、戴在身上,作为车挂饰,或送给亲朋好友……

“我们每年都会推出制作香囊DIY的活动,手工缝制,老少皆宜,都可以参与其中,趣味性强,这个蛮受欢迎的。”花间堂求恕里负责人刘玲说,系在身上,闻着清凉舒服,提神醒脑,同时可以将传统手工重新带回日常生活中来。

俗话说:“五彩香囊襟前戴,姑娘娃娃逗人爱。”端午节佩戴香囊,囊中所用的香料,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防蚊驱虫等作用。精致、耐看、实用,老老少少都可以佩戴。

粽子的“百年芳华”

填糯米、放鱼肉、压紧封口……在和孚荻港渔庄,一名有着30多年裹粽经验的师傅姚伟英,正熟练地裹着当天的鱼粽。

鱼粽是荻港特产,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家菜中的一道特色点心。相传多年前民国“四大家族”陈氏家族,因陈果夫女儿陈泽宝小时候爱吃乌金子干(青鱼干),家厨考虑到青鱼干的骨头较硬,便想出一个办法,把青鱼干的肉剔出来用五花酱肉包裹在粽子里,制成鱼粽,后来变成陈氏家族招待贵宾的一道特色点心。

据荻港渔庄陈家菜第三代传人团队之一章小林告诉记者,这只百年“老粽”,是当地的“彩头粽”,代表“年年有余”,一直深受杭、嘉、沪等地客人的喜爱,关键还在于沿用老法制作工艺,以及精挑细选的原材料。

粽叶大小均匀,先用清水洗净,再用水煮杀菌,最后再清洗。精选优质的糯米作为主角,只有洁白晶莹、粒粒饱满才能软糯入味。鱼肉必须选用养殖三年以上青鱼背部的肉,用酒浸泡去腥,再用陈家菜的特色酱料腌制一段时间才够入味。粽肉则选用猪后腿肉,瘦肉部分喷香挺实,肥肉部分因油润出。每只粽子需用棉线缠绕12圈,象征吉祥美好之意。

蒸煮好的粽子,剥开之后会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酱香味,一口咬下去,还有满满的酒香味和鱼香味。

现如今,随着订单量增加,鱼粽还采用真空包装技术,保留粽子的原汁原味,达到锁鲜的目的。并且,鱼粽还开始在“线上”发力,形成“线上+线下”双线运营的模式,把这份老底子的味道带给更多人。

未完

端午习俗明日继续

……

记者:施爱丽姚佳摄影:徐家辉陆雅婷沈珊珊

视频:徐家辉沈珊珊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作者可申领稿费

原标题:《端午安康

南浔人的“老底子”端午习俗,这两个你肯定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348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