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文化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发布时间:2020-9-14 13:31:29   点击数:

端午节马上就到了

大家都知道端午的由来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

这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不能不知道啊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因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迎接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前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伍子胥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节的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之季度,从这一天必不可少的祛病防疫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舟是普遍习俗。粽子的来历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爱国诗人屈原。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汨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为什么后来有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成我国端午节食品。赛龙舟的来历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挂菖蒲与艾草

在家门口挂菖蒲和艾草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一把菖蒲与艾草,带来的是端午的吉祥安康。叶片呈剑形的绿色植物是菖蒲,本身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你可以闻到一丝略带辛辣感的气味,有提神通窍的效果,但对于端午节来说,其更大的意义或许是在于“斩千邪”的效果,毕竟天生长有剑形叶片的植物也不多,前人对其的发散性想象也能被理解。艾草的知名度要比菖蒲高很多,因为它本身就是药用植物,日常也总是会听到人们说“艾灸”。这种植物本身也有香气,能够让人在昏昏沉沉的农历五月变得清醒一些,再加上其传统的“辟邪”效果,搭配菖蒲的“斩千邪”,更是成了“趋吉避凶”的超级组合,通行南北。

佩戴香囊

每逢农历五月,药房里就会逐渐飘出一股清新的香气,这种闻上去让人头脑清新,但又带有一点儿药味的气味通常来自传统端午配件—香囊。起承文化携手上药神象推出的京绣香囊,造型别致绣工精湛,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习惯的巧妙结合。做香囊放在之前可是个技术活儿,你得先把那些具有通窍醒脑、驱虫防病的中药先磨成粉,之后再将其混合在棉花或者别的介质中,之后再用彩色布块进行包裹,手巧的人还能给它扎出不一样的造型来,之后还得配上各种穗子,既美观又实用。在一场以“闹传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上,主办方起承文化携手上药神象,推出了一款京绣香囊,这款香囊遵循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创作原则,将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到产品之中,算得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习惯巧妙结合的经典案例了,尤其是对于喜欢动物的孩子们来说,造型可爱的小象香囊,可能也是无法拒绝的一种端午诱惑吧。

避五毒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历五月其实一直被视为“恶月”、“毒月”,这是因为随着天气的转变,温度上升而雨水增多,人在容易生病的同时,也要面临更多来自日渐活跃的蛇虫鼠蚁等生物带来的对于生存的挑战,因此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习俗也自然而生。如今市面上少见的五毒饼在古时候可是“网红”品,不知为何看上去竟然有一丝可爱的感觉。传统上,人们一般将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即癞蛤蟆)等五种动物称为五毒,为了减少它们对于正常生活的影响,人们想出了一系列办法,避五毒算得上是最经典的一种。虽说总称“避五毒”,但做法似乎多种多样。有的地方会选择使用五毒图,之后将其钉在墙上或者门上,一种毒物钉一颗钉子,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将其驱逐出家门,还有些地方会吃五毒饼,意指将其统统吃下便能安全无虞,而针对孩子,还特别研发出了“五毒衣”,穿上之后便可保平安。

熏苍术

农历五月,南方常多雨水,再加上气候开始转热,苍蝇、蚊子等小虫子出现的频率大大增高,一些疾病的传播也进入了高峰期,端午时候的另一习俗也随之产生,那便是熏苍术。在部分地区,薰苍术不仅仅是一场在家进行的活动,也是一场人人都可参与的活动。说是薰苍术,其实熏的并不仅仅是苍术这一味药。在江南地区,药房会将苍术、白芷、艾叶等纯药材进行配伍制成“烟熏剂”进行销售,而这种熏剂的特点是在于能够驱除蚊蝇,让日常环境变得更干净一些,据实际使用过烟熏剂的消费者表示,这一产品的效果相当不错,尤其是在一些相对比较潮湿的老房子里,效果更是明显,“至少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被蚊子咬过。”

端午安康

近几年,每到到端午节前夕,就会有网友热议应该说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乐,因为端午是一个祭祀节日,悲壮的日子;过此节,可以送“安康”,但不建议互道“快乐”。端午节,祝大家端午安康,幸福美满!

END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311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