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文化论坛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发布时间:2020-9-8 1:27:36   点击数: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www.ltjzw.com/bydt
年年节与物相符,笋已成竿燕欲雏。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一不知不觉间,端午节到了。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名称最多的一个。除端午外,还有五月五日、重午节、重五节、端五节、五月节、端阳节、菖蒲节、浴兰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医药节等诸多专名。时至今日,在不少人特别是城市人的印象里,端午节除了放假休息一天、吃粽子外,就是南方有几个地方进行划龙舟比赛。其实,端午节的习俗很多,民间传说和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几千年的光阴里,从避瘟驱邪到爱国孝亲,端午节一路走来,给我们的民族以健康、信仰和力量。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地区(即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端午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端午吃粽子和竞渡等习俗,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挂蒿草、挂艾叶和薰苍术、白芷以及喝雄黄酒等习俗。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个别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考诸史料,端午节是最早出现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有的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民族龙图腾祭祀;有的学者认为,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和传说与阴阳五行对立转换密切相关;还有的学者说,端午节是人们为了适应夏至前后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瘟疫与疾病,通过巫术、灵符、中药等禳解,因季节适应的需要而产生等等,不一而足。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大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五月五原是个避瘟驱邪的节日,端午的习俗是古代人们针对五月恶劣的生存条件与阴阳变化进行应对和调和的结果;但节日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喜欢追根溯源的人们又十分愿意将历史名人与节日起源相联系,这不仅可以表达对历史名人的美好情感,也使节日本身变得更加有意味。所以,在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目中,屈原传说已经深入人心,端午节就是为忠臣所设,正所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相闻为屈原。”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往空气里蒸腾,湿热交织,最容易滋生病菌,酝酿各种邪气,使人生病。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古人设置端午节,是在提醒大家注意养生防病,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佩香囊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

端午吃粽子,因为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说来,粽子具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功效。同时也要强调一下,粽子清香糯滑,黏度高、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不好的人尤其注意控制食量。

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佩香囊,聚香凝神、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物质,这些挥发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中草药还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很好的作用。

以上图文综合网络编辑整理

祝大家

端午吉祥

如意安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310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