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文化端午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对应今年的阳历6月9日。这一天,人们通常吃粽子、赛龙舟,其实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煮鸡蛋、沐兰汤、带葫芦、驱五毒……
今天小编就和您一起盘点下端午节的15个习俗,不妨算下自己知晓几个哦~
1、吃粽子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到了晋代,粽子成为了端午节庆食物,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天,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裹角黍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可见,端午食粽子在当时就已经成为全国性风俗。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年端午总要溜到民间播疫害人,受害者多为孩子,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做母亲的对此十分心疼,纷纷到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她消灾降福,保佑后代。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
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鸡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据说这一天用煮鸡蛋的水来洗脸,一年也不会遭蚊虫叮咬,又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鸡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我国一些地方还有在端午节“滚鸡蛋”的习俗。这天早上,老人要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来回滚几滚,嘴里还要念叨着“宝子吃蛋、灾星滚蛋”。吃鸡蛋之前,小孩子们通常要拿出自家煮的鸡蛋比大小,相互撞击比谁的鸡蛋壳硬,趣味盎然。端午节吃鸡蛋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而传说在吃煮鸡蛋前做撞碰鸡蛋的“斗蛋”游戏非常吉利,胜出者更会迎来好运。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端午节这天,还有“立蛋”的习俗。有兴趣的不妨试着“立蛋”,看自己能立起来几个,哪怕失败也无妨。
3、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如今,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4、沐兰汤端午沐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沐兰汤仪式大致是这样的,首先一身着汉服的女性端着一盆艾叶水,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然后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
5、带葫芦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们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6、系五色线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系彩丝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初五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7、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了。
民间悬挂钟馗像,原来都在除夕,明朝画家文征明还画过寒林钟馗图。如今却是在端午节画钟馗,或赠人、或自挂。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
8、游百病“游百病”是端午节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民俗,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沿袭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还锻炼了身体,非常值得推广。
“游百病”流行甚广,各地区不尽相同。贵州地区的男女老幼,在端午这天往野外游玩,穿新衣,手抱花草,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而在天水农村,男人赶早备足牛羊饲料,女人忙备吃的和穿的,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去集镇、寺庙,不图升官发财,就图个吉利,去了,大人小孩百病不生,不去,心中就如今年白过了一般空落酸楚。四川地区的“游百病”则是在正月十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走出家门,到户外游走散步,祈求新一年身体健康。
9、送扇子五月由春入夏,不但酷热难堪,蚊虫滋生,瘴疠毒霾此时也格外嚣张,历史上这个季节易发生自然灾害以及流行病。所以,民间流行端午送扇子的习俗,“端午节讲究送扇子,甚至皇上给大臣送扇子,因为这样能在端午节这个恶月恶日扇跑恶鬼,实际上是驱赶蚊蝇,祈福、纳祥、避邪赈灾。”
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芭蕉扇,寓意“一扇解千愁”。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10、驱五毒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11、戴香包制作和佩戴香囊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香囊通常以彩色丝布包裹朱砂、雄黄等有浓郁芳香气味的中药材料制作而成,大小形状各异,在中国古代有求吉祈福的意义,也曾是传递爱情的信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香囊成为端午文化的承载物,其造型也不断推陈出新。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驱虫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颇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小孩子喜欢戴飞禽走兽类的,诸如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老人则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防病健身,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到白头等。最有讲究的要数年轻人了,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会亲自制作一枚别致的香囊,在节前送给心上人。
12、洗龙舟水洗龙舟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到江里、河里洗澡,因为这段时间的水大,正好又是划龙舟时期,老百姓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洗龙舟水,洗的是一种祈福,洗的是一番舒心。
据说端午节当天戏戏水、泡泡水,可以洗去晦气、带来吉祥,小孩则不生痱子,不生疮。
13、吃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过去端午时,安海人都会将一部分“煎堆”投入鸿江里,称之为“投堆”,用来纪念屈原,之后人们还会登上三里街西南端的白塔,临江凭吊。不过投堆和登塔的习俗如今已经消失了。
14、挂艾叶和菖蒲艾蒿、菖蒲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南宋《梦粱录·五月》载: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
将艾叶、菖蒲、桃叶等捆绑成一束悬挂或插在家中大门,是过端午节较普遍的一种习俗,可以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给今后的日子带来平安和好运。端午插艾叶、菖蒲,除了“驱邪”的说法,还与古代人的“保健”有关。艾蒿全株可以入药,菖蒲根茎可作香料亦可药用。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所以说,端午节也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
15、吃五黄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称“吃五黄”。现在,雄黄酒因带有毒性而用黄酒代替。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除了以上15种端午节习俗外,还有吃打糕、吃乌米饭、吃绿豆糕、打午时水、拴扫把、投壶等习俗,在这就不一一介绍了。
汉代投壶图
无论历史怎样变迁,端午节的习俗一直传承着,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充盈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味道,值得细细品味~
综合自网络资源 整理:张仁明
监制/何丽 责编/龚文龙 编辑/周霄霁
长按白癜风初期能治愈吗白癜风早期能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1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