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文化影响 >> 端午节的起源,其实和屈原并没有什么关系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通常认为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这一思想大概定格在小学的思政课本中。然而,近几年根据相关考古发现,早在屈原以前,赛龙舟、食粽子在长江流域就已经初具规模。后来,又出现了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海居汇秉着追本溯源的原则,带你一探究竟。
屈原,战国时期楚人;曹娥,东汉时期人;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夫。按照这三位所处年代推演,伍子胥的年代更为久远,毕竟伍子胥死时屈原还没有出生,而东汉孝女曹娥更是晚了近余年。有关屈原的故事,我们已经听了几十年了,伍子胥和曹娥的故事又是什么样呢?
纪念伍子胥说
有关伍子胥的故事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公元前?--前年)。伍子胥原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后来伍子胥投奔吴国,助吴王阖庐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灭越”的主张,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夫差汇报。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公元前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国百姓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真实的端午节究竟起源何时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等文章中,考订辨析大量史料,得出结论:端午起源与龙有密切关系,很可能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氏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始于人们为生存而与水患水怪的抗争。春秋时期,吴越之地初经开发,人们敬畏鱼虫水兽,遂断发文身,舟造龙形,并向水中掷以虫食,祈福消灾。这习俗渐从吴越之地溯江上延至荆楚流域,再北上至中原。
浦江清先生《谈端五节》认为端午起源与屈原并无任何关联,并称端午节应作“端五节”,他解释说:“端者,初也,端五便是初五,指的是五月初五。原来古人把数目看得神秘,这个日子有两重五,显见得奇巧不寻常的。所以五月五日,和三月三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都算是一个节。那种奇巧的日子,古人对于他们有相当的忌讳。”
浦氏进一步分析说,正因忌讳五月五日之奇巧,民间遂以毒攻毒。划龙船闹锣鼓,是要展示力量,以克服水怪;饮雄黄酒、焚苍术、插菖蒲,是辟瘴气;扎艾人、艾虎、艾剑则是祛魔;粽子也是辟邪的东西,主要靠捆绑粽子的五色丝线。汉人应劭《风俗通》就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从端五开始,天气渐渐炎热,蛇虫百物活动起来,痢疾、疟疾、霍乱、伤寒等容易流行。古人缺乏现代医药知识,又恐慌疾病死亡,于是想到用草木药物来辟毒制鬼。
由此看来,端午起源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后来又加入了依靠草木药物辟邪祛病的成分,并非源于纪念伍子胥、屈原、曹娥等。
不过,端午起源虽与几位都没什么关系,但真相也早已埋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今,后世将端午节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吃粽子与赛龙舟,都变成纪念屈原的专项活动。
赞赏
长按皮肤病治疗最好的药白癜风专家会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whys/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