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节的由来,诗词,习俗及现代风情及送上

发布时间:2017-6-21 20:20:26   点击数:

端午节快乐。聚德科技七彩生活圈所有成员先祝大家节日快乐万事顺顺身体健康凡事如意。

X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前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有关端午节的诗词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宋苏轼《屈原塔》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宋高箸《重午怀旧》餐菊饮朝露,平生不啜。与龙争角黍,无乃谤湘累。——宋刘克庄《乙卯端午》其一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宋黄公绍《潇湘神端午竞渡棹歌》十首录三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宋文天祥《端午感兴》三首录二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宋文天祥《端午》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宋胡仲弓《端午》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渡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午[明]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午日观竞渡[明]边贡r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浣溪沙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齐天乐宋杨无咎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菩萨蛮宋陈义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渔家傲宋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念奴娇宋张榘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喜迁莺宋黄裳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花心动宋史浩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贺新郎宋许及之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贺新郎端午》宋刘克庄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志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长寿线端午节,用五色丝线或红丝线做成丝线索,结在小孩子的手臂上,男左女右,叫做“长寿线”。《崑新合志》中说:“五日,以红丝线纫小儿臂,男左,女右,以验日后肥瘠。”丝线索在手臂上紧了,说明小孩长胖;丝线索比结上去时松了,亦就是说孩子瘦了。端午节与大蒜头端午节,烧好午饭后,将生大蒜头放入灶膛内,让热稻草灰把它煨熟,据说吃了能防病害。另有以五彩丝线结成小网袋,盛以独囊蒜头,挂在小孩胸前,用来劈邪的,叫做“独囊网蒜”。有首《咏网蒜》诗云:“不随葱薤付兰金奇,网结千丝压线迟。绝似帘波垂影处,误他银蒜入罘四思。儿童端午节的装饰端午节小孩胸前要挂上一串用五色丝线绕裹的小粽子以及彩布头缝制的“老虎头”。有的还挂上个布制小娃娃。穿戴绣有老虎图形的衣服或“老虎肚兜”。鞋头上绣有老虎的“老虎鞋”,也是端午常见的。这些都有避邪“服猛”之意。五毒符及老虎衣裳端午节期,尼姑庵内用五彩笺剪成蟾蜍、蜥蜴、蜘蛛、蛇、蚿等图形,分送施主,让他们贴在门楣上,卧室内,说是能防止毒虫进入室内,叫做“五毒符”。另外还有一种专门给孩子穿的“老虎衣裳”,以黄色布料为底,上印蟾蜍、壁虎、蜘蛛、蛇及蜈蚣等“五毒”,分组图案正中印上一只老虎,意在镇服“五毒”。穿“老虎衣裳”的含意和贴“五毒符”的意义相同。蒲剑蓬鞭端午节,人们截蒲为剑,割蓬作鞭,与桃梗、蒜头扎在一起,悬于门首、床头等处,俗传可以隙鬼,《本草纲目》记载:“菖蒲,一名水剑。”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道:“蒲剑,截蒲为之,利以杀鬼,醉舞婆娑,老魅亦当退避。”其实,蒲蓬蒜头均有杀虫灭菌作用,它们散发出来的气味也能杀灭空气中的病菌,减少疾病,古人视病痛为鬼魅作祟,故将蒲蓬等当作隙鬼之物。端午节挂蒲剑蓬鞭之俗,今日仍行于民间。雄黄酒五月端午,原有饮“雄黄酒”之俗,雄黄研末,加菖蒲根屑,泡酒,即为“雄黄酒”。小孩子以雄黄酒书“王”字于额头,并涂抹耳朵手足心,说是夏天不会被虫叮咬,孙思邈《千金月令》中说:“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月令广义》则道:“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余酒染额、胸、手足心,无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实丹砂也。”其实“雄黄”是一种有毒的物品,固然有杀虫作用,但不宜饮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即因饮雄黄酒而现了原形。粽子粽子是端午应时食品,据传,始于屈原之姐。《续齐谐记》中有“五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屈原”的记载。现在,每至端午前后,商店内专门有鲜肉、赤豆、枣子、豆沙等各式粽子供应,人家亦喜欢自己用菰叶裹糯米,制成各式各样的粽子来品尝。过去苏州有“灰汤粽”,最适于老年人食用,另有一种将糯米纳于布袋内煮烧而成的“袋粽”,吃时脱掉布袋,把粽子切成一薄片、一薄片,涂上玫瑰酱,别有一番风味。此二种粽子,今已少见。过去,粽子亦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和供祀祖先。健人五月五日原有“健人”之俗。以采绒布帛,剪成人形,坐在老虎背上,或成仙佛、禽鸟、百兽、小虫之形,八宝群花之类,串成一长串,名曰“健人”,妇女插于鬓髻,以为装饰。有钱人家则用金银丝制成大蒜、老虎或小孩骑虎背等状,极其精细小巧,亦有以铜丝、金箔制作的。这些小手工艺品作为节日礼品,互相馈赠。雄黄荷包和袅绒铜线端午前后,吴地妇女常缝制一种极小绣花袋,形似“荷包”,中间盛雄黄,这种小绣花袋,就叫做“雄黄荷包”。另有用彩绒袅在铜线上,做成五色符的,叫做“袅绒铜线”。传说,将雄黄包和袅绒铜线系在衣服上,可避邪秽。有诗云:“石榴花底绣工忙,夹袋功收药石良。赠我定知囊可括,从来口不设雌黄。”划龙船每逢五月端阳,苏州过去也举行龙舟竞渡。所谓“龙船”,就是把船装饰成龙形,龙首高昂,龙尾翘起,涂有各种彩绘,龙船四角彩旗飞舞。每条船十六人赤膊扳桨,分排左右两旁,称为“划手”,另有一人,手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舱内还有吹鼓手,划手按锣鼓缓急划动船桨,协调动作,两岸观者欢呼助威。苏州龙船竞渡,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故多在胥门塘河一带。采百草苏州地区地方史志都有五月五日采百草之可疗疾者,制药合丸的记载。吴自牧的《梦梁录》写道:“五日,采百草,修制药品,为辟瘟疾等用,藏之良验。”过去民间就医撮药颇为困难,人民群众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以草药治病的方法,俗称为“草头方”,向有端阳采百草之俗,且有觅蛤蟆、蜈蚣、蛇虫入药者。草头方丰富了我国中医学,是宝贵的医学遗产。熏点蚊烟香端五日不但男男女女都要佩带辟瘟丹,而且午时家家户户都要焚烧苍术、白芷、大黄、芸香之类中草药来辟疫去毒。也有以浮萍干为末,和雄黄作纸缠香,焚烧来避蚊的。说是五日午时烧了蚊烟香,夏夜能无蚊蚋之扰,所以《吴俞》云:“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术香芸地下燃。还怕夜来睡不稳,碧纱帐外点蚊烟。”有些地方采百草焚烧,以避蚊蚋。颠覆传统的端午现代风情浪漫恋人端午前短信传情常一般的怀旧情结不同,现代人的端午节过得潇洒时尚。超市里现成的粽子,买回一热就能吃,免去了动手的麻烦。一些年轻人通过上网、发短信向朋友互致端午节的问候。在红星路一银行工作的林小姐昨天上网打开邮箱,收到了朋友给她发来的邮件,一个包装精美的粽子,随着粽叶的一层层打开,露出热气腾腾的红豆粽。徐先生则收到女友的短信:“送你一个香甜的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预祝端午节快乐!香熏替艾草小资有情调的时尚一族认识艾条和香熏,是在非典期间。对他们来说,端午节正午用雄黄锯木屑蚊烟熏房子,已是老皇历了。现在时尚的小资们就用香熏。在香熏炉中滴几滴香熏油,芬芳便弥漫一室。哪种熏香适合端午节清新空气和杀菌?当然是丝柏、柠檬、橙花、甜橙、茶树油等较好了。比较讲究的家庭、情调小女人早就准备在端午用香熏去毒除湿、净化室内空气了。雄黄有剧毒新贵选牛黄每到端午,一些中药店老字号总要摆出端午专柜。还记得某中药店在端午前推出了端午败毒凉茶。端午败毒凉茶,成分大抵是甘草、金银花、黄芪、土茯苓等,回家煮制时,再自放蚕豆于其中。我记得这些中药店里的专柜还有药牌子、香囊、雄黄卖。据专家介绍,雄黄属于毒剧药品,食用对人体有毒害,现在,在中药店并不能轻易买到,药牌子、香囊偶尔有些私人在兜售,传统凉茶总有一些老人到了节气自会上门来买,但人们在端午这样需要清热败毒的季节,年轻的新贵往往选择西牛黄(一种天然牛黄)。成都在端午前后开始进入溽热卑湿天气,人们选择端午时令的败毒凉茶往往首选王老吉凉茶,夏桑菊、金银花等类凉茶、时尚的女士会选择一些排毒养颜胶囊,天天清大茶、肠清茶等类中成药凉茶。在都市忙碌的生活中,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一天快过一天,谁还会悠然地在家细心熬制一壶凉茶,轻松冲泡几多好。凉茶也开始了时尚的轻快选择。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家中的老人为您熬制了一碗传统凉茶,请不要嫌弃味苦,为表达对长者爱意的尊重,请一定要一饮为尽。洗个端午浴保健又漂亮据说端午洗澡能起到避邪去病,舒筋健体,解表发汗的作用。记得屈原的诗中就说过在兰草的芬芳中洗浴,所以端午又叫浴兰节,端午用芬芳的杀菌植物熬出来的汁液浸泡水中洗浴,既应节,强身健体,亦不失为雅事一桩。就在今年端午节前,一些洗浴中心和少数酒店正在推出用艾叶、菖蒲和其他特制药包的端午浴。而在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洗一回“端午的澡”也悄然流行开来。看来,不洗澡不能过端午——这也许会成为我们的又一个习俗。医院专家介绍,“端午浴”最好用艾草、香蒲、濱雀稗、香附子(大风草)、黃荊和樟树叶等六种草料煮成药水,用来泡澡洗浴。由于这些草料都有清热解暑作用,兼治皮肤病毒,由热水沖泡后草香四溢,用来泡澡洗浴,洗后身体舒爽,祛毒辟邪,强身健体;它最能吸引美女们的是此浴方法可以保养美化肌肤。行将香囊事端午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这避邪的吉祥物,是端午里最亮的一抹了,各色绸布里填满了药物的清苦,借着巧手,裹成造型各异的挂件,虽说,每到这时,有棕叶糯米的香甜,有龙舟激荡的意气,可在记忆中寻找,只有端午的香囊方是我们每个初夏殷殷的企盼。   初恋时因了老人们说过,这端午的丝线到农历七月初七时摘下,把它放置屋顶,那时喜鹊会飞来衔起它,用它在遥汉的银河上搭起彩色的虹桥,让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借此相会。这个美丽的传说,当时打动得我过了端午就盼七巧。凭着古人笔下字字句句的情魂,“一寸相思无著处,甚夜长相度”,我以为一生的爱恋便可以填进那小小的香包里面,飘着清香,轻风吹旋,渗入我身后的每一寸光阴。却是未曾料到,再下回的端午,我的扣上早换了另一色绸布,从前的女红仅剩了明月、罗衣、红丝线,遥落画堂深院了。新端午少不了新歌舞在今天,茶艺表演也为端午的时尚添加亮色,“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提蒲剑除恶魔,虫蚁归地府,从此成都变乐土。”“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在一杯叫青山绿水的茶中,坐在春熙景明的茶楼上,观看端午茶艺表演,你听见了远处龙舟鼓响咚咚的声音吗?









































治疗白癜风哪的医院好些啊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whys/69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