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文化影响 >> 刘敬圻丨岁月有痕施立夫文集青春无界
岁月有痕
□刘敬圻
一位睿智青年,耗费了十多年业余时光,打磨出粒或润泽或朴拙或精致或有棱有角的心灵之珠,结缀了一条长长的心灵之链。劳作者,是伊春的儿子施立夫,原名王波。心链的品名,叫《青春无界》。
-1-
从两千六百年前的管仲开始,人们就习惯地把“树木”与“树人”的艰辛和快慰绾在一起了。
伊春,小兴安岭脚下一座美丽的小城。她不仅拥有神秘富饶的森林,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和年轻才俊。载入史册的伟绩姑不论(如,已为祖国输送的优质木材如果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可以从地球到月球绕六圈半),仅就近三十年间,仅在我井蛙般的视阈中,美丽的伊春已打造出诸多神州英才了。有睿智而务实的成功企业家,顶尖却低调的卓异金融家,笃实且求是的年轻长江学者等。
在成熟的前辈面前,王波,生于年的伊春儿子,还稚嫩着呢。但他敢于大声地禀告长辈们说,“我是个很努力的人”!“命运可以对我轻率,但我却不能回报命运以同样的轻率”。“我踏踏实实地选择活在地上”。
王波也曾从伊春走出过。他在省城读完大学本科,携带着厚重的知识库和璀璨的少年梦,又欢天喜地从容沉稳地返回培养了他滋润着他至今仍然肥沃着他的那块土地上去了。这一来一往的过程,透发出天然本真原生态的心甘情愿和义无反顾。对于生长于牡丹江穆棱,学习、工作于小兴安岭的王波来说,伊春虽为其“第二故乡”,但他毫不犹豫地将人生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热土,就此而言他是丝毫不亚于伊春的嫡亲儿子的。他不仅不愧为伊春的“嫡亲”儿子,也不愧为小学中学老师的嫡亲弟子,更不愧为黑龙江大学的嫡亲学子。他是他为之献身十二载的伊春大学生们心中眼中的嫡亲师长朋友和天之骄子。当我看到他的学生在他的破自行车上“挂上的樱桃、葵花籽、李子”的时候,听到他的学生把他称之为“我们贫瘠大学里的希望”、“大学里能够遇到你,我的大学生活也不算不幸了”的时候,我醉了。
扎根林区,建设伊春,王波是死缠上伊春并紧紧拧在小兴安岭坚硬岩石的最深处了。《青春无界》正是以白纸黑字的寻常手段,诉说了他年轻生命中一段又一段的不寻常记忆。
-2-
我是从电话中得知王波的散文随笔即将结集出版并叮嘱我写序这件事的。我曾稍稍犹豫。一则我很少为朋友的大著写序(也很少有人找我写序);二则我与王波的近距离接触毕竟太少了。尽管他在读本科期间听过我的基础课和专题课,也曾就他的一篇优秀论文面对面地商讨过。但毕竟十二年过去了。王波一天天成熟着,我却一天天老迈了。仅仅凭借着至真至诚至善至纯的师生情谊,能胜任“写序”这等庄重的使命么?电话那端的声音太朴实太坦荡。我迟疑但明确地接下了这项“作业”。
说句触及灵魂的话,我没有亲近过伊春,却对伊春有一种特别的牵挂。这牵挂是已故外子陶尔夫与小兴安岭六年深交的浅浅延续。陶的祖籍是四川,但第一个岗位却是黑龙江林区伊春某林场的检尺员。他与伊春与小兴安岭的交集是深入腹地的。后来虽然做了《黑龙江林业报》《东北林业报》(沈阳)的记者、编辑,但对伊春林区的情感却愈益广阔痴迷起来。先后发表了组诗《小兴安岭短笛》,长篇特写《伐木者的旅行》,中长篇小说《伐木者》,都是他考入北大以后按捺不住的对小兴安岭的思念。比如组诗“短笛”第一首“春”:
白的飘的云,
绿的静的山。
桃花水的香气,
送来小兴安岭的春天。
桃花水送下多情的花环,
红色花瓣吻着潮湿的堤岸。
林业工人驾木筏流过时,
迷人的鸟儿在密林中高呼:
哥哥,再见!
以上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的事儿。大学毕业时,陶执着地选择了黑龙江。这一方面是受到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学校大饭厅作动员报告的感召,另一方面则是梦牵魂绕的小兴安岭对他的呼唤。18年前,陶已无怨无悔地安息在黑土地上了。而我们的学子王波们却正在承传着他的遗愿,继续植根在陶事业开始的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倘陶在天有灵,一定会不懈地护佑伊春;作为未亡人,我怎忍心拒绝来自伊春的“指令”呢?
-3-
尽管如此,打开书稿的刹那间,依然涌动出怯生生的忐忑。眼下面对的文字,会以什么样的格调出现?十二年没有王波的信息了,他会不会让我享受到伊春山水人物的迷人风采?尤为忐忑的是,我能够超越平庸,超越耄耋,完成一篇不懊恼不歉疚不让伊春学子闹心的遵命文字么?
书稿计篇。我细读了其中近三十篇。读到《鹅是不吃鱼的》这一回忆性随笔时,忐忑忽地不见了,快慰升腾出来。一种意想不到地招呼你继续读下去的流畅扑面而来。
这儿说的流畅,不是锤炼文字的功夫,更与技巧无关。是深情,是悟性,是认知,是思想的通透。
《鹅是不吃鱼的》,立意原本寻常可见,是对一位优秀小学老师的深情怀念。其不奇而奇之处在于它有一个沉甸甸亮闪闪的魂:自己精心打造的为家鹅画像的得意之作,却被这位温暖如春诲人有方的班主任无情地否定了。其评语的声色俱厉,更让小作者终生难忘,成了他做人做事做文章的永恒的警戒路标。“即便是我今天站在大学的讲台上,也还是觉得记忆中那位小学老师是最崇高、最伟大的老师”。
《我们为什么写作》,是一个很恼人也很腻人的选题,简直像和自己较劲。类似这样不讨喜的文章,竟也因为思想通透即纵看通透横看通透纵横交叉看也通透,而成为流畅可读的佳篇。
写景散文往往是婉丽华美的。可《最美的伊春》追求的却是直白。题目直白,叙写直白,对读者的诱导也直白。直白却并不孪生粗糙。它对伊春“初秋”景色的观察描摹竟能细致精微立体通透得近乎无以复加,从而满溢着流畅的美。
-4-
这是一本温暖的书。一本懂得感恩的书。一本善于发现丝缕阳光的书。
忘了是什么人说的了:“日子不是用来抱怨的”。我喜欢这种生存态度,尽管我们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许多人,包括我们熟悉的人在言行之间常常不怎么一致。比如在婚礼上,无论是肃穆的礼堂还是惬意的草坪上,新郎新娘几乎无一例外地宣告着情爱、忠贞和包容等等同甘共苦的誓言,可一旦过上柴米油盐尿布车房的日子,誓言的郑重性便渐消渐远,甚至抛到爪洼国去了。抱怨清苦,抱怨坎坷,抱怨疾病,抱怨家务繁屑沉重,抱怨老少亲眷的矫情和无情。眼下的家庭伦理剧大都吵吵闹闹地扩散并夸张着抱怨的噪音,让有情人厌倦,让无情人更加无情。恐怕正是这些恶性喧嚣的膨胀,才突显出《老有所依》《辣妈传奇》《家,n次方》的健康与高贵。
生活,实实在在袒露着无穷无尽的难题,而且每个人每个家各有各的不幸。但日子确实不是用来抱怨的。在难以言说的艰辛中,领会温暖,珍惜温暖,给人温暖,那无疑是甜蜜的滋味。
《幸福是一种发现》,多好的思路!一种散落着缕缕阳光,震撼着精神隧道的思路。这篇文字并没有触及寻常意义上的“幸福”,它写的是伊春某高校单身男教师宿舍中发生的超尘脱俗精灵古怪的人和事。叙事方式自知不自知地模仿着“世说”传统,放开笔墨,热诚点染了几位颇具魏晋气度又各具才华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男教师风采。全篇洋溢着自我调侃相互调侃自我欣赏相互欣赏的快乐与温暖。结尾处作者淡淡道出了他的顿悟:
幸福有时候不是追求的,而是一种发现。有一天,你突然间发现,其实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追求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王波不满三岁便失去了父爱,生长在单亲家庭里。然而他却偏得了姨母们舅父们特别是外公外婆事无巨细体贴入微的爱。春节早晨,兜里就神奇地被装进嘎嘎新的小票子;元霄节早晨,枕边桌上就会有热腾腾的汤圆,还有外公手制的灯笼;端午节早晨,脖子上手腕上脚脖子上都被系上了五彩线;仲秋节早晨,枕边摆放着月饼。黯淡的单亲童年中充满了惊喜。《外婆是我的圣诞老人》把无尽的感恩之心,把对亲情的温暖记忆,力透纸背铭刻进心底了。
百善孝为先。从王波走进城镇读书并知道了圣诞老人的故事之后,突然发现原来“外婆一直是我的圣诞老人”。让人感佩的是,他竟然郑重地发问:圣诞老人年年赐福给儿童,赐福给需要他的人们,那么,过圣诞节的时候,谁来给圣诞老人过节呢?由此,笔调有了变化,滚烫的感恩变为冷静的自省。作者开始饱蘸着从不轻弹的男人泪水,思忖着少不更事的昨天,酝酿着反哺“圣诞老人”的明天。像一杯浓淡相宜的下午茶,像一道自吟自唱上下翻滚的溪流,没有尽头,滋味无穷。
弘一法师说,“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在清苦蹉跎艰难无奈的日子里,回味曾经的温暖,发现身边的幸福,反省年少时节的粗疏,筹划改善逆境授人玫瑰的可行性举措等,是一种强韧的张力。或许,还是坚守贤良方正,凿实诚信友善的精神脊梁呢。
-5-
《青春无界》还有长于思辨的惯性。作者眼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几乎无一不是色彩斑斓多角多棱光怪陆离的。面对如此绚丽纷繁的世界,不得不调动前后左右远近高低不断旋转的运动镜头,多层次多维度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穿透。
六年前他偶然读到一联:“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在世上,要八戒更须悟空”。他喜欢此联结构的奇巧,更珍视下联双关语词中所昭示的朴素谨严的哲理。《人生要八戒,更须悟空》的随笔就这样产生了。作者对佛门教义中的相关内涵予以界定后,着力思考探求“八戒”“悟空”对现实人生的“形而下”启迪,并用“实话实说”的语气表述出来。在作者心中,“八戒”虽是佛教的戒律,但“其指导和规戒意义在于它提示了我们人生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去做的,毕竟‘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悟空”呢?尽管“空字乃佛门教义的根基”,但对我们说来,“悟空的指导和规戒意义在于,应该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些,不必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成为欲望的奴隶和阶下囚”。这一类体悟是六年前从一位生于年的作者的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是不是有点可宝贵?
更可贵的是,恪守“八戒”,向往“悟空”,但决不放弃璀璨的梦想。当作者还是一个在读大学生的时候,就钟爱着眼前的小溪,崇尚着远方的大海,追逐着水一样永远向东向东的坚韧品性。
挣脱大地的吸引,从地下冒出的一刻,她是清泉;拒绝森林百草的执意挽留,绕过崇山峻岭的阻隔,从顽罅隙里钻出的那一刻,她是小溪;奋力托起小船,哺育着万千生灵,荡涤着人世埃尘时,她是江河;终于,有一天她承载起万吨巨轮,波涛汹涌,澎湃激荡……这一刻,她成了大海。(《小溪的明天是大海》)
这个过程,就是难以数计的日复一日的平淡无奇默默无闻的流淌。一个永远不可以厌倦的过程。
要八戒,要悟空,要大海一样沸腾。一个鲜活的原汁原味的复合型的准八〇后,被活脱脱勾勒了出来。
鲜活本真的八〇后必然会遭遇疲惫、无奈、失落、困顿以及其他种种常态亚健康情绪的干扰。有时,还会弹奏出“逃脱”的旋律。逃脱纷乱,逃脱浮躁,逃脱无序的竞争,逃脱难以逃脱的“俗规则”:
我们可以不再讨论
卑鄙者和高尚者吗
也不说通行证和墓志铭
我累了,也烦了
让我过一阵悠闲
不再去思考
什么是结构、存在
什么是本质、现代
什么是白菜和垃圾
什么是生活和恋爱
让我过一阵悠闲
我讨厌一切带“证”的词
我讨厌一切发“奖”的音
我讨厌一切有“级”的字眼
我讨厌一切用“定”的评鉴
让我过一阵悠闲
在阳光灿烂的深山
一把吉它,一条香烟
十瓶美酒,还有崔健……
让我过一阵悠闲
我的思维懒了
心也乱了
就让我
让我过一阵悠闲
(摘自王波未选诗《逃脱》,原载《飞天》年第5期)
追梦的八〇后是不会真正逃脱的。他们有力量调整自我。“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这是我喜欢的弘一法师的另一段话。王波的文字中自知不自知地透发了这种力量,透发出开拓低迷心境的勇敢和收敛狂躁心境的坦诚。
他说,为追求一片云,他曾披着晨光向山顶奔去。可登顶以后忽然发现,他紧紧盯住的那片云并不是最灿烂的,而且距离他也愈加遥远。更为绮丽的云则在眩目的更远处。尤让他内省的是,“大地离我也变得那么遥远”了,在无意识中他竟然“站在了天和地的中间”,而且“怎么也找不到来时的路”。由是,猛醒了:“如果当初,最开始的当初,我踏踏实实地选择活在地上,会不会幸福?”(未选诗《征程》)
《青春无界》,一部准八〇后写心的书。她包孕了无涯的童心,无涯的爱心,无涯的感恩心,无涯的奋斗心,无涯的探究心,无涯的信心。还有面对宏大自然宏阔社会宏广知识的无尽的敬畏之心。
朋友,拨冗翻翻看?
年春
刘敬圻先生简介
刘敬圻,女,汉族,山东邹平人,年10月生于周村(今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赴黑龙江大学任教至今。现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表性著作:
《明清小说补论》,三联书店,年
《说诗说稗·说稗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年
《宋代女词人传》,吉林人民出版社,年
《吴梦窗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年
《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修订版
(后三部为二人合著)
代表性论文:
《嘉靖本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性格》《文学评论》,年02期
《刘备性格的深隐特质》《文学遗产》,年03期
《关于三国志演义的研究方法》《文学评论》,年06期
《三国演义嘉靖本与毛本校读札记》《求是学刊》(连载),年01期、02期
《聊斋志异宗教现象读解》《文学评论》,年05期
《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红楼梦学刊》,年01期
《薛宝钗一面观及五种困惑》《红楼梦学刊》,年01期
《红楼梦主题多义性论纲》《红楼梦学刊》,年04期
《红楼梦描叙大事大波的艺术经验》《红楼梦学刊》,年02期
《红楼梦与女性话题》《明清小说研究》,年04期
《贾政贾宝玉关系还原批评》《学习与探索》,年0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年04期转载。
《盛唐高峰期的西部诗歌》《文学评论》,年03期
《晏几道梦词的理性思考》《文学评论》,年02期
《易安体:古代女性文学高峰及其成因》《文学遗产》,年06期
(后三篇为二人合撰)
完成的主要课题:
《唐五代北宋词史》,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
《聊斋志异与大众文化》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独自)
《道教文学的现代启示》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主持人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通志》(年7月结题,年7月出版),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主持人。
获奖情况举要:
《南宋词史》(与陶尔夫合著,署名第二),获全国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说诗说稗》,获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
《关于三国志演义的研究方法》(论文),获黑龙江省第一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盛唐高峰期的西部诗歌》(论文),获黑龙江省第三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晏几道梦词的理性思考》(论文),获黑龙江省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薛宝钗一面观及五种困惑》(论文),获黑龙江省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黑龙江省优秀专家
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黑龙江省(首届)教学名师
国家级(首届)教学名师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研究生课程:明清小说名家名著研究、古代小说理论述要施立夫简介原名王波,男,年2月13日生于黑龙江穆棱,讲师,黑龙江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伊春职业学院院长办公室副主任,黑龙江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伊春市中国文学学科带头人。
先后在《中国青年》《中国教育报》《中华读书报》《华夏散文》《汉字文化》《中国钢笔书法》《文汇读书周报》《黑龙江日报》《星星》《飞天》《语文知识》《读者》《北大荒文学》等数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有诗歌、散文多篇(首)入选各类选本。30万字散文随笔集《青春无界》出版后入围首届“浩然文学奖”,被浩然文学馆永久收藏。
施立夫
赞赏
人赞赏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北京看白癜风什么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