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知识素材粽香情浓端午节

发布时间:2017-2-12 5:22:26   点击数:
节日名片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日昵称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五月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兰是一种香草,生山野间,其叶煮汤可以治风,故古人夏初采兰成风。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回娘家)。因呼为女儿节。”节日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除了纪念屈原说,还有以下几种:   纪念伍子胥说: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大夫武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吴王夫差不听。后来奸人进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赐剑,武子胥自裁。吴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便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遂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亲尸体,就此传为神话。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她投江处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殉父之处命名为曹娥江。至今浙江绍兴有孝女曹娥墓。   夏至说:有学者考证,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夏至节有吃粽子习俗,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岁时风物华纪丽》的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民间习俗   挂艾虎: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民间用虎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在发际或身边。   画额:端午节时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佩长命缕:或用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或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或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或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或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吉祥健康之寓意。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挂草药:挂艾草、菖蒲、榕枝艾于门楣或者身边,驱邪。   其余还有划龙舟、跳钟馗、踏百草等风俗。速 写   一个大家熟悉的端午节,竟然有如此多的历史、典故、文化、风俗与民情,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这些别致而又有深意的名称,包含了无限的文化内涵;屈子投江、子胥遗恨、曹娥孝节……端午节所承载的,不仅是粽香情浓,更有刚直、仁厚、忠贞、孝爱的中国品格,中国精神。







































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患有白癜风要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whys/56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