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以节日民俗为底色的作文三

发布时间:2020-8-18 15:41:14   点击数:
以节日民俗为底色的作文指导(三)关心我们身边的物质民俗(如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等),社会民俗(如家族、村落、节日、婚丧礼仪等),精神民俗(如宗教信仰、各种禁忌、道德礼仪等)。前四篇范文均以节日为时间背景,给文章抹一点传统文化或民俗的底色,涂抹在地方色彩,环境氛围,人物情调中。初中作文多写身边人物,日常小事。节日背景中的人和事是我们的写作对象。网络上很多以民俗为写作对象,介绍民俗的文章,不符合初中作文的要求。在节日背景中如何融入民俗,为什么要以节日为背景?1.生活需要仪式感,塑造有形物质民俗生活相(借特殊意义的风物以寄情思)民俗自带仪式感。为什么学生缺乏写作素材,下雨送伞、感冒入院、骑车摔跤、吃饭吵架、作业递奶被写滥了。我觉得主要是对生活不敏感,因为不敏感所以不观察,因为不观察所以没感觉,发现不了生活中独特的素材,同样的素材又写不出独特的内心感受。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往往会营造生活中的仪式感,让这一天很特别,让孩子敏锐觉察到这一天特别,作文的素材就有了。《小王子》中有这样一段,小王子驯养狐狸后,第二天又去看它。“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狐狸说。“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准备好迎接你的心情了。……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节日就是最有仪式感的日子,不用我们再去营造,只需要描摹。2.打造地域特色,营造艺术氛围陌生效应,让阅卷人好奇吸引,进而对作文高度认同。陌生效应就是人们都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更有一种迫切需要熟悉了解的心理,新奇感会让读者降低对文章技法的苛求,读东野圭吾小说你还会字斟句酌在意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是否细腻吗。让文章融入节日民俗,体现地域特色,能营造陌生效应,记得高中课文节选的沈从文《边城》,开篇就是端午节赛龙船、抢鸭子,在这个背景下傩送与翠翠初见面,湘西风情一下子就展现出来。3.文章好立意,节日往往自带相关寓意,塑造无形的心意民俗生活相(浸染其中的人们的惯性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情感)。民俗不再是镶嵌于人生的简单饰物,而是沉淀于人物内在心理结构,营造文化气息。怎么写:一、了解节日,抓准特点。比如除夕———年夜饭、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清明节———扫墓、吃清明粿;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我们对所要写的节日了解得越深入,手头掌握的资料越多,也就越容易写出不同节日的特点,准确表达节日的相关内容、场景、氛围。找准能代表该节日的物件为切入点,所谓选材独特,这点最重要。二、观察节日,感悟氛围在了解节日习俗的基础上,还要细致观察不同节日中的人、事、景、物,品出不同节日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氛围:春节———喜庆、吉祥;元宵节———热闹、团圆;清明节———缅怀、激励;重阳节———敬老、感恩……有了氛围,就有了浓浓的“情”,文章就能以“情”为线索串联细腻而美好的节日画面,就容易做到情景交融。三、参与节日,写出过程写节日话题作文,要特别注意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必须从留心观察的“旁观者”转换为热心参与的“当局者”。比如亲手包饺子、元宵、粽子;亲自放鞭炮、做花灯;亲身体验看花灯、划龙舟、当拉拉队……写作之前,我们问问自己:“我快乐吗?我收获了吗?我成长了吗?”进而思考:“我为什么感到快乐?我是怎样得到收获的?”再让去追忆自己“参与”时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思一虑,提炼自己从节日中获取的美好、独特的感受,并把这些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一般来说,我们最有感受的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片段,我们在这个片段中对自己的语言、动作、内心想法、感受进行最详尽、最细腻的描写。这就是细腻的节日生活场景描写。四、彰显个性,力求创新摘抄传统习俗而不知联系实际。一旦将习俗与我们独有的个性情趣融合在一起,文章便会有“质的飞跃”。节日中的传统虽然有许多约定俗成,但“个性”取决于过节的那个人,就是“我”———“我”过节,“我”写作,“我”阅读,“我”快乐!“我”很重要,做一个有个性、有主张的“我”更重要!强调写出自我感觉特别制定帮助我们了解传统节日的表格。如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whys/309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