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煮肥龟令极熟

发布时间:2015-5-18 12:27:21   点击数:
老家作为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城,从城中心走半小时就进了山,在这天三五成群、带着小锄头小背篓亲自上山挖草药和兰花的人们,比现今很多玩户外徒步的人似更多了几分风雅和古意

在大片的草药摊子之间,常常能看到一个摆放着有精致小秤、两堆黄色粉末、一块橘黄色石头的双层木头小匣,一个看上去颇为持重的人端坐在小匣后面,这便是卖端午节的又一惯常的“宝贝”——雄黄的了那两堆粉末一为雌黄一为雄黄,而那块石头就是二者的结晶体一提起雄黄,大家立马就会想起传说中喝了雄黄酒变身的白娘子,每年看人用黄纸包好那么一二两雄黄带走,我便默默地希望看到哪里能蹿出条巨型白色大蟒来只因家中无人饮酒,我依旧遗憾于从未尝过那带有神秘色彩的雄黄酒,只端午节的诗句古诗是将雄黄粉洒在房屋的四角和床底下,或是和了酒洒在后院的各处

◎文/贺梦禹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在斗姥阁那破旧的楼宇外有一眼井、一座桥和两棵大银杏树,银杏树下,在很早以前,还会有对歌的队伍,颇具有少数民族众多的贵州的特色考验急智的山歌嘹亮悠长,回荡在城北的桥头上,给端午节这长长的一天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今,斗姥阁拆拆建建早已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建筑,编山歌对山歌的老人们或也已经离世,连那井、那银杏似乎也已经不在了,甚至,老家的端午节是否还一如十年前那么热闹丰富也未可知,在这个急速商业化、庸俗化、快餐化的时代会不会也被简化成了一个无聊又无聊的粽子节了?

史载:“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已有角粽、锥粽、端午节手抄报花边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大蒜与苋菜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清·甘熙《白下琐言》

而到今天我才发现,故乡的端午节原来一直延续在我的心间嗯,我要回去看一看,那丰富着我的人生的端午,十年后是否还生机勃勃地活跃在那个偏僻的西南小城中你或许,也愿意和我这样过一个热闹而传统的端午?

幻想有朝一日衣锦还乡,衣尚未锦,乡却回不去了唯有满腔关于故乡生活的锦绣记忆,在都市现代生活的碰撞中愈发清晰记录下来不为怀旧,只为微小的生活经历,落在纸上,有一天也会被称为历史

在草药摊前,最认真的是喜欢研究个《本草纲目》、自制点药丸药酒的大叔大爷们他们一脸严肃地蹲在摊前摆弄着各色草药,跟摊主询价,带小学生端午节手抄报走一大捆树皮树根样的草药但更专业或说更有情趣的人们则是自己亲自上山采药挖花

蜘蛛香与雄黄

酒足饭饱之后,老家的人们会开始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游百病,说白了就是晚饭后全家人一起去散步而在端午节这天,就算你再怎么没时间没心情,就算连粽子也没吃,好歹也得游一游,因为散步这种普通的活动被赋予了“未来一年的日子里百病不生”的良好愿望

这是穿越吗?宋代陆游描写端午一天生活情境的诗,读来竟像我童年过端午的经历:火红石榴花怒放的季节,吃粽子、挂艾草、买草药、点雄黄的时节,辟邪保健、饱餐美食的日子……曾经我认为这是多么理所当然的生活,等我在匆忙繁杂的现代生活中麻木了对传统节庆的期待时,忽然看到这首诗,看到路旁怒端午节习俗作文300放的石榴花,才发现我已多年和这个节日擦肩而过

艾草与菖蒲

老家多山,长年阴雨,经常被阴霾和雾气笼罩,潮湿的气候和土壤容易孳生各种病菌毒虫——彼时家中阁楼上老鼠跑来跑去,墙头上趴着一只大蜘蛛,墙角里爬出条蜈蚣这种让现代都市的大姑娘小伙子们头皮发麻的事情,在当年我的生活中很是寻常所以,当地人买各种药物既是为避邪,恐怕更是需求

端午节过了,但是没吃完的粽子和鲊面还能将节日的快乐延续一阵子而那门上的菖蒲和艾草在一段时间里仍然碧绿碧绿的,散发着它们辟邪的气味即便是它们发黄干枯了,也不会像春节时候的对联一样被撕下来扔掉,待到秋天,外婆会把它们摘下来煮水,说用这水泡脚能够除湿气去脚气从这个意义上说,端午节前后的延端午节放假时间安排续并不止于阴历五月初五那一天吧

■在老家,端午节大概是除了过年以外一年中最为热闹和大费周章的一个节日, 在节前一周左右,人们就已经开始忙活个不停了

收拾好碗筷,挂上香包,一家老小终于出得门去,踩着白天草药摊遗留下来的各种药渣子、草叶子,嗅着残留的药香,悠闲地向北走去夏天傍晚散步的人群你定然见过不少,可你见过全城的男女老幼倾巢出动,往一个方向走的情景吗?站在县城北边的高处往南边一看,那齐刷刷往北边过来的人群真叫一个壮观老家本就是个巴掌大的小县,大家互相之间都认识,一路上,叔叔阿姨老师同学奶奶舅舅,打招呼的、摆龙门阵(聊天)的,应接不暇,说起来还真有益于社区的和谐和交流

至于我这类的业余人士,也就只能在摊子端午节的来历100字旁流连,所识得的,除了花草,只有一种草药:蜘蛛香

史载:“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小学时,写过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有意义的一天》,小学生作文那程式化的内容现在都已忘记,却一直记得那句绞尽脑汁写出来的结尾:我带着装满草药的篮子和一身的药香回了家

离开家才发现原来中国其他地方的粽子有不少是带豆沙、蜜枣或是肉馅儿的,而在老家,粽子大多是白粽子蒸熟了泡在冷水里保存,吃的时候,蘸着和了玫瑰酱的白糖吃向来认为家中的粽子跟别家的粽子有极大的不同,因为,那玫瑰酱是每天早晨从后院的玫瑰树上采下的花,用砂碗和玻璃棒和白糖研磨成的,跟那些用白糖腌了切碎的玫瑰花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瓣做成的玫瑰糖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散发着竹叶和糯米清香的粽子,和着绵软甜蜜的玫瑰糖,其美味可想而知

粽子叶就是箬竹叶,端午之前不久,农民们就去山里采来这种矮小竹子的叶片上街售卖,越是宽大碧绿新鲜的越有市场众所周知,每年冬天,贵州冰雪灾害严重,有时候冬天凝冻天气太严重,箬竹没能熬过来,到来年的端午节,粽子叶还会成为稀有的物件我的记忆中,就曾有过几次因为满街买不到粽子叶而让全家人挠头“这日子可怎么过”的情况

——宋·周密《武林旧事》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再过两天,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或许除了吃粽子和放假,已不大能体会这个传统节日的隆重意味今天刊登这位八零后年轻人的童年记忆,告诉端午节手抄报我们的,不仅是端午可以过得如此丰富、有意思,还表明了,看似平凡微小的私人经历,或许都将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组成我们的历史记忆这也是本版所追求的终极意义

小时候,极其重视过节形式感的我,此时赶忙把吃饭时候摘下来的香包挂在身上准备出发

说来有趣,看惯了街上的草药大集,从小对于端午节的印象就是“药节”,以为这就是个主打辟邪防疫驱五毒的节日直到上学后,才发现课本上讲的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度十分疑惑于屈大夫跟各种辟邪草药怎么会有关系,更不用说在那没有什么平缓江河,没有开阔水面的山沟沟里,很难想象龙舟竞渡的情景

——宋《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

离开贵州就再没见过吃过这种食物,端午节吃关于端午节的来历鲊面的习惯更是罕见,以至于我每次与人谈及这种食物和吃它的风俗时都要比比划划地解释半天大家在听到五花肉、糯米饭、软软黏黏的、用油煸炒后咬起来韧韧的、锅巴更是香脆可口等描述后大多露出流口水的表情,但又一脸遗憾:“可惜,之前从来不知道,更没吃过”似乎鲊面只存在于贵州或者云贵地区?为什么一定要在端午节做鲊面呢?为什么一定要在里面埋鸡蛋到端午节那天吃呢?多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伴随着我对美味的怀念一直萦绕在脑子里

游百病

史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过水面”“夏至伏日戴草麻子叶长命菜,即马齿苋也”——《明宫史》卷四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余韵

又将过端午了请容许我这么年轻就开始回忆吧,虽然不端午节放假安排2015过是十年前(上个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未成年的我的琐碎过节记忆,但是我乐于和大家分享:我曾经这样过端午节,那么有仪式感地过一个传统的节日,真的很快乐、很有意思

端午节佩戴香包是极其惯常的习俗,但我一直颇为奇怪,老家的端午节香包大多是桃心、葫芦和猴子三种形状,然后就是一串串大大小小用纸折好然后用五色丝线缠成的菱角,这是什么道理呢?而那散发着脉脉香味的香粉,我也从不知道是什么配方,只知道药店有专售或许,那是药铺的“商业机密”和“保密配方”吧?

街上飘着的草药香,或许是老家端午节留给已经离开家近十年的我最深刻的记忆

蒸一钵鲊面放在桌子中间,一圈各色菜肴众星捧月一般围绕着,按照规矩,要先摆上碗筷,祭奠祖先——一般端午节节日习俗作文也只有在过年和阴历七月十五那日才有如此排场,可见端午节之重要性一家人坐下后,外婆总是会先夹一瓣大蒜放在我的碗里,看着我带着极度厌恶的苦瓜脸说:“先吃这个!端午节一定要吃!应节气!”其实,这些胖乎乎的炒大蒜经过水煮油炒后辛辣刺激的味道已经少了很多,软软面面的蒜,浸着汤汁也算是一道美味,可讨厌大蒜的我还是无法接受,舌头搅和搅和就囫囵吞了下去,权当端午节已经给自己消毒杀菌辟邪了如今,外婆已经去世,再没有人在端午节这天炒一盘香喷喷的白蒜,也没有人会严肃地命令我“吃下去!对身体有好处”了

蜘蛛香的学名就叫蜘蛛香,在贵州很常见形如其名,这蜘蛛香的块根就像一个个伸着八只长爪的黑色大蜘蛛长得虽然丑,但却也是端午节必备的端午节习俗作文结尾一味草药蜘蛛香可散寒除湿,治腹痛气胀,还有解毒的作用,端午节这天,老家的人们常常用蜘蛛香煮的水来煮鸡蛋吃,或者用来填充端午节香包虽然我并不喜欢蜘蛛香的丑陋模样和浓烈气味,但总是好奇于那种绿色鸡蛋的味道,可惜从未有机会尝试,因为负责端午节“过节事务”的外婆觉得那东西闻着臭臭的,吃着又没什么特别的味道,所以顶多容许我买几块来用红绳拴了挂在屋角——或许有驱除虫蚁的作用

疑惑归疑惑,跟纪念屈原最有关系的粽子仍是必吃的在北京生活这许多年,端午节早就变成了纯粹的“粽子节”,那些什么家家挂艾草、户户饮雄黄、人人佩香囊的情景只能在电视里配着悠扬古风乐曲、听讲述“老百姓过端午节故事”的专题片里才见得着,除了几个难有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吃的超市粽子,这一天根本和寻常的日子毫无区别但是在老家,这端午节大概是除了过年以外一年中最为热闹和大费周章的一个节日跟在年前半个月人们就要做糍粑、黄粑、豆豉和熏香肠腊肉一样,在端午节前一周左右,家里人就已经开始买粽子叶包粽子,还有买糯米、茴香、花椒、五花肉做鲊面,忙活个不停了

史载:“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详,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我曾经很好奇,为什么一定要往北走,反正都是散步,我往南走不行吗?还有那些本来就住在北边的人怎么办?现在才渐渐明白,老家方言“百”与“北”同音,大概是取了这个谐音的缘故,所以人们漫步的方向就是城北散步的人们大多一直走到北门城外的斗端午节的习俗简介姥阁,即供奉道教女神斗姥的庙宇,甚至还有脚力好的,走到城外很远的奢香墓,也就是明朝时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墓地据说,端午“游百病”的习俗只见于贵州,其他地方大多是在正月里才兴这项传统活动

粽子

端午节的香包向来都是擅长女红的老妈给做的,她总是用各色的丝绸绒布缝成精巧可爱的桃心、猴子和葫芦只见她把几片碎布剪一剪、缝一缝,往里头塞进混合了香粉的棉花,再缝一缝、抽一抽,一个双色的丝绸桃心或一个圆圆胖胖的绒布小葫芦就做好了最有趣的是小猴子,看着老妈用红绒布缝一个小圆球,再缝一个抱手抱脚的小猴身子,然后把两者缝到一起,加上一条五色丝线做成的长尾巴,格外有意思可惜,老妈那些令街坊四邻羡慕的缝香包、做绣花鞋的端午节的来历作文手艺我一样也没学会,看也看不出个名堂来,不要说缝了,甚至连缠个菱角也不会,最后的结果只是把丝线扯得一团糟,暴躁地把纸折的菱角捏成一团扔到垃圾桶里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引

幽兰与榴花

端午节这天,人们还吃另一种糯米做的食物:鲊面说来也是有趣,这个“鲊”(zhǎ)字念是这么念,但到底是不是这么写我一直搞不明白因为按照字典里解释的意思,鲊多指腌制的鱼或肉,或是米粉面粉加盐和其他作料拌着切碎的肉菜老家的鲊跟鱼无关,却跟腌渍的肉有关,跟米粉面粉和切碎的蔬菜无关,却跟这种做法有关

清晨随处可见买卖艾草菖蒲的人只不过是端午节热闹大集的前奏而已这一天,县城周围的农民们就会背着装满草药的背篓来到城里,在窄窄的街端午节的习俗图片道两旁一字排开那些还裹着湿润泥土的各种奇形怪状的草药:有块状的茎,有粗长的捆成一捆的根,有长着细小叶片的草……摊子一个接着一个,逛街的人也越来越多,从南到北一两公里的小街上很快就挤得水泄不通虽然当年国家并没有放假的规定,但不管是学校还是单位似乎都在这隆重的节日里变得宽容了些,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学到高中,每到端午我似乎有很多时间都在街上晃悠,而拖家带口的人们似乎也一天都在买药买花,烧菜做饭端午节人们都很忙碌,却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生活中的乐趣

大家的心中或许隐隐存着某种攀比之心,谁家没挂上,谁家挂得晚了,谁家的不够光鲜,就不免会让邻人路人觉得这家人过日子不大利落因此,在每年的那一天,草草吃过早饭端午节的习俗作文的我总是要先向外婆讨来几块钱,上街去挑一把最好的艾草与菖蒲来挂上才能放心地去上学不过我常常因为把它们给搞混了而买错,我总是莫名地觉得,艾草这个好听的名字应该不属于那灰绿色的植物,而是属于长着剑一样碧绿叶片的菖蒲,而散发着有些刺鼻的气味的也不是那鲜亮的菖蒲,而是看起来总是一副蔫样的艾草

把买来的粽子叶洗刷干净,跟撕成一条条的棕树叶子泡在水桶里,水桶旁边是一大盆雪白雪白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苍老的手将宽大的粽子叶卷成漏斗形,舀起一两勺糯米将漏斗填满,然后将上面的叶子盖住漏斗,折好,将棕树叶子撕成的绳子一头咬住,一头用手把粽子捆住,再打一个漂亮的结,一分钟,一个小巧精致的粽子便包好了,扔到一旁的水桶泡着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不多会儿,一桶满满的粽子就可以上笼去蒸了我也曾积极地表达自己热爱手工劳动之情,无奈那看似简单的程序和迅速的几缠在我的手里就是完成不了,不是米填多了,就是叶子被缠破了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还是劳动人民粗糙苍老的手更管用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

史载:“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俎龟”

史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管乐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

■本期私人别史主人公

■ 街上飘着的草药香,或许是老家端午节留给已经离开家近十年的我最深刻的记忆

如果你喜欢甜甜的、黏黏的食物,那么恭喜你,你一定会喜欢吃鲊面糯米、端午节来历习俗作文小米蒸熟后,跟用酱油、盐、糖等作料腌渍过的五花肉拌在一起,上面盖上鲜嫩的茴香和花椒枝叶上笼蒸哦,对了,在里头还要埋进去十个鸡蛋,到端午节那天,这已经渗透了鲊面香味的鸡蛋是必须要吃的记得小时候,对揭开蒸笼盖子的那一瞬间永远充满期待,那扑满整个屋子的热乎乎的、带着花椒和茴香味的甜美香气就好像在对我这馋鬼宣告:可以吃了!每到此时,外婆总会用筷子插进黄澄澄、油光光的鲊面里,挑起一块软糯鲜香的五花肉塞进我嘴里,这于当年的我而言,端午节就已经圆满了,因为,一年就这么一次吃鲊面的机会

■夏天傍晚散步的人群你定然见过不少,可你见过全城的男女老幼倾巢出动,往一个方向走的情景吗

有的摊子在草药中间还摆着山中挖来的兰花,有关端午节的诗句散发着幽幽清香,等待着爱花懂兰的人带回去“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有的摊子专卖花草,其中就会有端午节人们会佩戴或是插在家中的石榴花和栀子花,有整盆的,也有扎成一束一束的记得那会儿最爱的是鲜红可爱的石榴花,总希望端午节家里能放一盆石榴,或是能在衣服上戴一次,可是在老家那阴冷潮湿短日照的气候下,石榴花似乎很难在端午时节开放,而一旦有卖又卖得太快太好,所以那火红的花总是在我的记忆中却似乎从未真正买到过如今,时常看到京城路边有怒放的石榴花,这个梦想仿佛很容易实现了,但那种端午节的氛围和对石榴花的向往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香包

——宋·陆游《乙卯重五诗》

老家大方在贵州省的西北部,是大西南乌蒙山中的一个小县城每年014端午节放假安排端午节这天,虽是清晨,街上就已经颇为热闹小贩们在地摊上铺开的,胳膊上挎着的筐子里装满的,都是扎成一束束的新鲜碧绿的艾草与菖蒲,空气中飘散着两种植物独特的气味而每家每户早上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大把艾草与菖蒲来挂在门上,辟邪应节

鲊面

史载:“又以大金瓶数十,遍插葵榴栀子花环,绕殿阁”

端午节餐桌上必有的另一道菜,是苋菜炒豆腐在老家,端午节吃苋菜的说法是:免得生火眼来到北京后,南北读音的不同让我一直不知这苋菜(老家念“汉”)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到底有没有传说中那神奇的效果后来才了解到,苋菜的确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止痢等效果,不禁又感叹起劳动人民的智慧来只不过,当年那盘玫红色的苋菜和豆腐也跟大蒜一样不端午节的来历作文招我喜欢,直到后来离开老家,才慢慢开始回忆起苋菜的软滑甘香是个什么滋味

贺梦禹,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供职于某出版社尚无功绩可谈,为人低调,于社会无害未成年之前成长于西南山野小城,考上大学后至今奋斗于首都北京

史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令人不病,曰长命缕”

















































































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whys/1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