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国务院发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发布时间:2016-4-22 10:07:02   点击数:

国务院发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国务院3月26日发布《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方案称,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调和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调和、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构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动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持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束缚,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方案明确,通过改革,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4类,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完善与新型标准体系配套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全文内容以下:1、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2001年成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强化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在各部门、各地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标准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到达10万项,覆盖一二3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构成。我国相继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常任理事国及国际电信同盟理事国,我国专家担当ISO主席、IEC副主席、ITU秘书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数量逐年增加。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来看,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1是标准缺失老化滞后,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标准仍然很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刚刚起步,即使在标准相对完备的工业领域,标准缺失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当前节能降耗、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会、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领域对标准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标准供给仍有较大缺口。我国国家标准制定周期平均为3年,远远落后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标准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5,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2是标准交叉重复矛盾,不利于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标准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据,是重要的市场规则,必须增强统一性和权威性。目前,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仅名称相同的就有近2000项,有些标准技术指标不一致乃至冲突,既造成企业实行标准困难,也造成政府部门制定标准的资源浪费和执法尺度不一。特别是强制性标准触及健康安全环保,但是制定主体多,28个部门和31个省制定发布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数量庞大,强制性国家、行业、地方三级标准万余项,缺少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交叉重复矛盾难以避免。3是标准体系不够公道,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均由政府主导制定,且70为一般性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标准中许多医治白癜风专家应由市场主体遵照市场规律制定。而国际上通行的团体标准在我国没有法律地位,市场自主制定、快速反应需求的标准不能有效供给。即便是企业自己制定、内部使用的企业标准,也要到政府部门实行备案乃至审查性备案,企业能动性遭到抑制,缺少创新和竞争力。4是标准化调和推动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标准化管理效能提升。标准反应各方共同利益,各类标准之间需要衔接配套。很多标准技术面广、产业链长,特别是一些标准触及部门多、相干方立场不一致,调和难度大,由于缺少权威、高效的标准化调和推动机制,越重要的标准越难产。有的标准实行效果不明显,相干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还没有构成多部门协同推动标准实行的工作格局。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错位,市场主体活力未能充分发挥,既阻碍了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展开,又影响了标准化作用的发挥,必须切实转变政府标准化管理职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2、改革的整体要求标准化工作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问题,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强化标准的实行与监督,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延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基本原则:1是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把该放的放开放到位,培养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激起市场主体活力;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强化强制性标准管理,保证公益类推荐性标准的基本供给。2是坚持国际接轨、适合国情。鉴戒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3是坚持统一管理、分工负责。既发挥好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综合调和职责,又充分发挥国务院各部门在相干领域内标准制定、实行及监督的作用。4是坚持依法行政、统筹推动。加快标准化法治建设,做好标准化重大改革与标准化法律法规修改完善的有机衔接;公道统筹改革优先领域、关键环节和实行步骤,通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增量带动现行标准的存量改革。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调和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调和、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构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动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持统一市白癜风怎样才能治好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束缚,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3、改革措施通过改革,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4类,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完善与新型标准体系配套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建立高效权威的标准化统筹调和机制。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召集人、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国务院标准化调和推动机制,统筹标准化重大改革,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对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标准的制定和实行进行调和。国务院标准化调和推动机制日常工作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承担。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在标准体系上,逐步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标准范围上,将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之内。在标准管理上,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组织实行和监督;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统一立项和编号,并依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展开对外通报;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授权批准发布。强化根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展开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免费向社会公然强制性国家标准文本。建立强制性国家标准实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法律法规对标准制定另有规定的,按现行法律法规实行。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医药卫生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按现有模式管理。安全生产、公安、税务标准暂按现有模式管理。核、航天等触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军工领域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在标准体系上,进一步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体系结构,推动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逐步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范围。在标准范围上,公道界定各层级、各领域推荐性标准的制定范围,推荐性国家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重点制定本行业领域的重要产品、工程技术、服务和行业管理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可制定满足地方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技术要求。在标准管理上,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统筹管理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制修订全过程信息公然和同享平台,强化制修订流程中的信息同享、社会监督和自查自纠,有效避免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立项、制定进程中的交叉重复矛盾。简化制修订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制修订周期。推动免费向社会公然公益类推荐性标准文本。建立标准实行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展开标准复审和保护更新,有效解决标准缺失滞后老化问题。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提高广泛性、代表性,保证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培养发展团体标准。在标准制定主体上,鼓励具有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同盟调和相干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在标准管理上,对团体标准不设行政许可,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同盟自主制定发布,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对团体标准进行必要的规范、引导和监督。在工作推动上,选择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先行展开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技术进步。放开搞活企业标准。企业根据需要自主制定、实行企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然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对企业公然的标准展开比对和评价,强化社会监督。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鼓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同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增强话语权。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推动优势、特点领域标准国际化,创建中国标准品牌。结合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推行中国标准,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的制定。4、组织实行坚持整体推动与分步实行相结合,依照逐步调解、不断完善的方法,协同有序推动各项改革任务。标准化工作改革分三个阶段实行。第一阶段,积极推动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修订工作,提出法律修正案,确保改革于法有据。修订完善相干规章制度。--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对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进行全面清算,集中展开滞后老化标准的复审和修订,解决标准缺失、矛盾交叉等问题。--优化标准立项和审批程序,缩短标准制定周期。改进推荐性行业和地方标准备案制度,加强标准制定和实行后评估。--依照强制性标准制定原则和范围,对不再适用的强制性标准予以废除,对不宜强制的转化为推荐性标准。--展开标准实行效果评价,建立强制性标准实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选择具有标准化能力的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同盟,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展开团体标准试点工作,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展开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然和监督制度改革试点。企业自我声明公然标准的,视同完成备案。--建立国务院标准化调和推动机制,制定相干制度文件。建立标准制修订全过程信息公然和同享平台。--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数量到达年度国际标准制定总数的50。第二阶段,稳妥推动向新型标准体系过渡。--确有必要强制的现行强制性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逐步整合上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进一步明晰推荐性标准制定范围,厘清各类标准间的关系,逐步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培养若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制定机构,制定一批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团体标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然和监督制度基本完善并全面实行。--国际国内标准水平一致性程度显着提高,主要消费品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到达95以上。第三阶段,基本建成结构公道、衔接配套、覆盖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标准体系。--理顺并建立协同、权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体制。--政府主导制定的推荐性标准限定在公益类范围,构成调和配套、简化高效的推荐性标准管理体制。--市场自主制定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发展较为成熟,更好满足市场竞争、创新发展的需求。--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数量显着增多,与主要贸易火伴国家标准互认数量大幅增加,我国标准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迈入世界标准强国行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whys/11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