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基本简介 >> 曾庆伟谈吃nbsp忠奸昭昭油炸桧
如果认真统计一下,就可以发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众小吃品种中普及率最高的,大约是少不了油条一款的。祖国各地均有油条可售,只是地域不同,式样相同,风味有异罢了。如果硬要在式样上寻找油条的不同点,差异还是有的。总体来讲,北方的油条又粗又大又长,软中带韧,能当正餐裹腹填饱肚皮;南方则较为细而短小,脆爽松化,食起来容易上口,常用作佐粥过早。一如南北两地的汉子,北方多燕赵大汉性情耿直,南方多灵秀性情柔和一样,总有差别。
鬼者,桧也。据专家考证说,油条在宋代以前较为正规的称法是“炸锞子”或“炸面”(现在还有许多地方仍然这么叫),宋代以后,油条便被人们称之为“油炸鬼”了。油条之所以称之为“油炸鬼”,据传是因人民憎恨陷害岳飞父子的千古奸臣秦桧之故。南宋年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父子,消息一传开,满城军民无不义愤填膺,许多人切齿大骂秦桧等奸臣,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以解心头之恨。南宋京城临安(杭州)的一家专卖油炸食物小铺子的业主,灵机一动,将油条坯做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的模样,背靠背粘到一起放进油锅炸起来,起锅后即当街大喊,“吃炸鬼呀”,众人一看,炸的是秦桧夫妇呀,大家心领神会地开心大笑,争相出高价买“油炸鬼”吃,秦桧死后,人们开脆改“油炸鬼”为“油炸桧”了。由此,“油炸桧”随着人们憎恨秦桧的怒潮,传遍了大江南北,油条被呼之为“油炸鬼”、“油炸桧”的名字一直沿袭至今。清代柴萼的的《梵天庐丛录》中记曰:“旧云:浙人恶秦桧,因溲面状桧,投诸鼎镬,食之池恨,名曰油炸桧,犹墓前铁像也。千秋信始,忠奸昭昭,而独于桧尤为后人痛恶,何耶?桧今作脍,遂尠(读音:鲜)知其始者。”
油条在武汉也是传统的风味小吃品种。在武汉方言里,称油条为油饺,武汉远城区的江夏叫其为锞子,通常是要到了农历过大年的腊月间,才开麻油锅炸锞子,我35年前在武昌县(现为江夏区)安山公社下农村当知青,才知道吃油条在农村是一件多么正式的事情。天一煞黑,农人便在院落中扯起电灯,油锅一开,满村飘香,炸锞子的人家,必定会请来邻居和亲戚,先炸好的几批,便诚心诚意给人送去,客人吃完散去,再炸才是自家人吃。炸油条的油锅一开,昭示着日子踏进了过年的门槛,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来了。武汉的小吃餐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供应过早的品种中,油条最为多见,想必吃油条有两则优点:一则卫生,二则方便,这两条优点,就非常讨人喜欢。油条主要以面粉为料,若不想求精,马马虎虎做油条不是难事,要想精制,做出高水平的油条绝非易事。以笔者吃过油条的店家衡量,武汉青山地区的和平餐厅制成的油条味道更地道一些。笔者曾问起过主案的老师傅,才知道看简单的炸油条里面有不少的奥妙。油条虽是一样制法,用料极简单,但效果相差甚远。发面、兑碱、油温、火候,诸多环节不能有一闪失。在一次烹饪技艺比赛的赛场上,我看过和平餐厅白案师付的表演,做出的油条两头稍隆,中间微瘦,外围挺立,里头松泡,行家称之为“棺材头、菊花心”,炸好后的油条,不足尺长,根根金黄耀眼,直挺挺地立好,不软不皮,吃直来脆爽松化,朗朗上口。烹饪专家告诉我,这才是炸油条的标准“范儿”。武汉人过吃早油条,很少只吃油条一款,多就着豆腐佬、伏汁酒、稀饭、馄饨、豆浆等流食一起进食,干稀搭配,口腹之欲一起得到满足。
以一斑可窥全豹,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从“油炸鬼”的得名及流传可以看出人心的向背。如果说,至今人们还在端午节吃粽子以示对屈原的怀念,表明了一种对善的褒奖的话,那么,人们把炸油条呼之为“油炸桧”无疑就是对丑恶的无情鞭挞了。人们借此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以达到惩恶扬善的功效。
忠奸昭昭“油炸桧”,人民心中自有一杆秤。
作家、美食评论家、《色香味商情》总编辑曾庆伟
“色香味商情白癜风如何治疗比较好白癜风前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