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基本简介 >> 泰顺端午节各式各样的虎皮粽,蕴含多种
泰顺端午节各式各样的“虎皮粽”,蕴含多种美好心愿
陈能雄/文
没有赛龙舟的盛会,也没有祭祀屈原、伍子胥的民间文化活动,泰顺人却把端午节过得有滋有味、安康吉祥。虎头虎脑的“虎皮粽”散发着独特的端午味道,心灵手巧的泰顺人裹出各式各样的粽子,其间蕴意深厚,传承的是传统,祈愿的是安康。一个“函包粽”象征着一家幸福美满,一个“阿尾囝粽”寄托着母亲对出嫁女儿的美好心愿,一个“长尾乌粽”又洋溢着浓浓的母爱和童年的回忆……
▲泰顺端午节活动起早捡笋壳
清雍正《泰顺县志》记载:“五月初五,门悬蒲艾,饮菖蒲雄黄酒。亲戚以角黍(粽子)相馈,童子以五色线系臂,云辟邪。”端午时节,天气渐热,毒物出动,民间挂菖蒲艾草、饮雄黄酒、沐浴百草汤可以驱邪祛毒。而孩童手臂上系的五彩线,名为“长命缕”,又叫“记节”,也有驱除夏日五毒之意,寄托着平安康泰的心愿。五彩线要一直系到七夕才能解下来,据说是在七夕夜给牛郎织女搭彩虹桥,这个习俗让孩童们沉浸在童话的梦幻中。
▲雍正《泰顺县志》记载端午习俗端午亲友送粽子也含有送安康的寓意,粽子古称“角黍”,泰顺先贤林梦兰《端午四咏》中有一首《角黍》:
岁时韵事纪端阳,烟绕人家角黍香。
味美餐疑同饼果,形奇制绝不圆方。
投江只为酹荆相,益智曾传馈晋王。
莫笑外皮包裹密,几多玉粒腹中藏。
这首诗描绘出端午节家家户户裹粽子的情景,还有以粽子米酒酹江纪念屈原、亲友馈赠粽子等习俗。以前,泰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裹粽子的各类食材老早就要开始准备。上一年要种一些糯米、红豆、豌豆等。豌豆成熟丰收,要剥壳取豆,晒干后储存起来,以备明年端午做“麻豆粽”。
▲给竹笋边上插一根树枝而粽米外层所包的“虎皮”也是如此,每年清明时节泰顺山间的竹笋悄悄探出头来,村民会时常扛着锄头在毛竹林间转悠,或是挖竹笋,或是在笋边插上一根树枝,这是村民默认的竹笋成长“护身符”。在邻近村庄的竹林中,也只有这些插有“护身符”标志的竹子才能平安成长,到四月间,竹笋越长越高,兴许是感受到渐渐闷热的天气,竹笋一节节褪去“外衣”。
▲春笋蜕壳这时,村民仍旧会按时到竹林“巡视”,在他们眼中,竹子全身是宝,哪怕是竹笋“抛弃”的竹箨(笋壳)。莫要小视笋壳,这是泰顺人裹粽子常用的外壳,比箬叶还受欢迎,因此,捡笋壳要赶早。学龄孩童晨间背着竹篓,手拿竹竿穿梭林间,见地上有适合的笋壳,就捡起来放入竹篓。
▲嫩竹上即将掉下的笋壳嫩竹底端几节的笋壳过短,顶梢的笋壳又过细,最好的笋壳在中部竹节。孩童看着竹上摇摇欲坠的笋壳,用力摇晃几下嫩竹。若是笋壳仍是恋着嫩枝“不下岗”,就用竹竿拨动一下笋壳,笋壳随即掉落。
▲晒笋壳孩童一天天收集笋壳,也在一天天盼着端午节的到来。天气晴朗的日子,乡民会把成捆的笋壳摊开放在庭院里晾晒,多余的笋壳或送些给乡邻,或拿到集市上卖。泰顺人一般是过“五月四”,在农历五月初二、初三,就要把笋壳放入大水盆里浸泡清洗,摘掉上面的箨叶,把笋壳内层刷洗干净。
▲刷洗笋壳裹“四角粽”“函包粽”
在清洗笋壳的同时,取一些糯米放在清水中浸泡两小时,让米粒更加柔润。粽米有两种:一种是纯糯米,一种是糯米拌和了豌豆。为了让米粽更加芳香,以前乡民在浸泡糯米和豌豆时会加入些许碱水。现在改为苏打粉,糯米泡好后再往里加苏打粉,一盆糯米大约搭配一勺子苏打粉,用手搅拌均匀。
▲粽米加一勺子苏打粉接下来就可以动手裹粽子,取一张笋壳,卷成圆锥漏斗状,下方要包折严实,倘若留有漏缝,在煮粽子时米粒挤出来,会黏住饭锅。用左手捏紧笋壳的重叠处,右手拿勺子往里加米,要不时轻抖一下笋壳,让粽米紧实些。
▲往笋壳里加粽米之后,把笋壳往下裹住“圆锥漏斗”封口,取来一根蓆草,蓆草采于峭壁之上,柔韧结实,且蕴含草香。左手在握紧粽子的同时,拇指按住蓆草的一端,右手牵着草绳另一端绕上几圈,再把粽子系紧,一个粽子就包裹完成了。
▲裹粽子的蓆草正如清代诗人谢墉《粽子》诗所言“炊余胀满崚嶒角”,粽子放在锅中煮时,米粒膨胀,四角崚嶒之形愈发明显,名为“四角粽”。而泰顺粽子因笋壳上有斑斑点点的花纹,状似虎皮豹纹,民间俗称“虎皮粽”。泰顺民间有粽子的谜语诗:“四角挑挑,蓝带绑腰。想吃我心,先给解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角粽的样子。各人的手艺不同,裹出来的粽子有长有短,泰顺民间有歌谣调侃此事:“裹粽长,绥婿郎。裹粽短,绥儿郎。(“绥”是土话谐音,如“好绥”是可爱之意)”上半句说裹粽子的家庭主妇,不仅裹的粽子长,而且情谊也长,比较偏爱女婿;下半句讲粽子裹得较短的女人会护短,溺爱家中儿子。
▲四角粽在长期的裹粽实践中,泰顺人发明了多种粽子样式,“函包粽”就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种。“函包粽”顾名思义,是其外形状似信函,制作方法也类似折信封。函包粽成双拼对,取两张一样长的大笋壳,平铺开来,像折纸一样把头尾三段折叠起来,下端边缘往里折叠两公分左右,再将折叠好的笋壳塞于重物下压平。
▲折叠笋壳,压平后,往笋壳加粽米几分钟后取出笋壳,一手捏紧下边笋壳包封处,一手掀开上方笋壳口子,并插入一根筷子,以便于往里加粽米。粽米加满后,包紧封口,取来蓆草绑紧中部,再将四角翘起的笋壳往里折叠,两端各绑上一根蓆草,民间有歌谣“函包裹起三下绑”,就是说函包粽要上中下各系上一根蓆草。
▲粽子上中下都用蓆草绑一下把两个配对的函包粽挂在墙边,像是两封厚实的信函,又似药店中悬挂的中草药包。函包粽的吃法也独特,剥壳后放入油锅里煎,一家人合着吃。泰顺民间有端午裹函包粽等粽子的童谣:“五月时节五月四,糯米裹粽函包糍。函包裹起三下绑,白叶粽子全扎来(“来”在泰顺土话读音“li”)。”歌谣中的白叶粽是用箬叶包成的粽子,个头小巧玲珑,在一串串函包粽、四角粽、白叶粽中,体型较大的函包粽是“粽王”。
▲悬挂的函包粽在众多粽子样式中,外形最美观、包裹难度最大的是“八角粽”。毛竹笋壳过硬,箬叶又过软,最好是用石笋壳来包裹。将笋壳撕成四片,再把四片笋壳穿插成一组,连续编几组,像作蔑一样将它们拼接编织在一起,倒入粽米,再封裹起来。其制作外壳的方法有如篾匠编竹笼,极其复杂,这项技艺现几近失传。
▲做八角粽要像做蔑一样编织在一起根据粽子内馅不同,可以做成肉粽、蛋黄粽、豆沙粽子口味。豆沙馅是把红豆煮熟后,用锅铲捣烂,做成豆沙丸子。豆沙粽吃起来甜美可口,最受小孩喜爱。大人在包豆沙粽时会做个记号,煮熟后拿给孩子吃。
红豆沙馅家中主妇把各式各样裹好的粽子用蓆草系成一串串。正如泰顺粽子谜语诗中言“不惊汤烫,只惊火烧”,煮粽子前,要在锅底放几片笋壳,以免水干之时热锅烧焦粽子。把一串串粽子放入锅中,倒入清水,盖上锅盖,灶下生火,要保持灶火不熄,每隔一段时间添加一些清水。大约六七个小时后,锅中热气蒸腾,揭开锅盖,香气芬芳四溢,一锅粽子就煮好了。
▲锅底垫些笋壳,放入粽子加水煮哄孩子玩的“长尾乌粽”
家庭主妇在端午节前两天,要裹粽子、煮粽子,忙得不可开交。而有些小孩子会在灶下吵闹或者啼哭,主妇又没有空闲照顾孩子,就连哄带笑地说:“乖,别哭,等下妈妈给你做个长尾乌粽子。”长尾乌是泰顺乡村常见的红嘴蓝鹊,民间有歌谣:“长尾乌,叫叽啯,上昆厝,讨外婆。外婆生我妈,我妈生我姊妹哥……(谐音)”
▲笋壳下方有一根蓆草(鸟的尾巴)裹长尾乌粽要选一大一小两张笋壳,先把稍大的笋壳卷成细长的圆锥形,拿一根蓆草系住两头,将其穿入笋壳中,一头往外拉长,这就是长尾乌的尾巴。然后,往里加满粽米,做好“鸟的身子”。另取一张小的笋壳以同样的方式做好,附在大笋壳上,再把笋壳往下包裹住大小两个粽子,用蓆草绑紧。
▲把一大一小两个粽子附在一起裹紧包裹好的粽子可爱至极,一看就像是有嘴有尾的鸟儿,把几个长尾乌粽子挂在房间里,就如一只只千纸鹤。另外一大一小两个粽子,又像是大人背着小孩,散发着慈母爱子的温馨气息。大人要是看到小孩哭闹,就把长尾乌粽子递给他玩,并嘱咐不要弄坏“鸟儿”。在小孩幼小的心灵中,以为这真的是长尾乌的化身,头几天还舍不得吃。直到家中其他粽子都吃完,父母亲说“再不吃就要馊了”,小孩才拿出来细心品尝,眼神带着几分怜惜之情。
▲长尾乌粽子送粽习俗中的“阿尾囝粽”
端午送粽子的习俗在泰顺由来已久,清代《分疆录》记载:“(端午节)亲朋以角黍、香扇相馈遗。”送给亲朋粽子扇子,既是送吉祥祝平安,也是送去炎夏的清凉问候。家中主妇将粽子放于竹篮、饭篓中晾干,竹器清凉通风,具有一定的防馊作用。她们事先把一串串粽子分好,这串送某位邻居,那串留着给亲家。
▲《分疆录》记载亲朋送粽子习俗女子刚出嫁的头一年,娘家人会送来几串粽子,其中一串有大粽两个、小粽三个,这是特意给宝贝女儿的。大粽子表面看没什么特殊之处,实则内含乾坤,她的母亲专门包了一个小粽子,放入大粽腹中,形象地说就是“身怀六甲的粽子”。这种粽子民间俗称“阿尾囝粽”(小孩子),意为婚姻和美、早生贵子,寄托着母亲的美好祝愿。
▲一串粽子“函包粽”也是娘家所送的礼粽之一,一般由哥哥送去。古时泰顺出嫁的女子要谨守三从四德,不能随意探亲访友,她们在端午节会唱一首歌谣:“糯米裹成函包粽,我哥送粽还没来。函包粽子三下绑,就是要等我哥来。”歌谣一方面唱出女子思念娘家人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哥哥对出嫁妹子的关爱之情。等女子诞下婴孩,娘家所送的粽子当中又会增加几个“长尾乌粽子”,是特意给外孙玩的。
▲可爱的一对长尾乌粽子泰顺民间还有“送孝粽”,传说古时有个媳妇在端午前夕忽闻婆婆去世,她没有空闲和心情裹粽子,民间习俗也忌讳在长辈去世的第一年包粽子。邻居朋友见她家没粽子吃,就会三三两两送来几串粽子,名为“送孝粽”,这既是关心她家的饮食生活,同时也是缅怀过世的长辈。
▲一串粽子插秧时节的“凉粽”点心
泰顺民间有歌谣:“三日重五四日年,一日清明就下田。要吃就吃热糍凉粽隔夜乌卵(乌卵是泰顺土话对芋头的叫法)。”历来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四到初六三天,有“三日重五”的说法,而对于农民来说没有固定假期,端午前后几天仍然要忙着插秧。
▲拔秧裹粽子的笋壳韧性极佳,当地人会把笋壳撕成一绺绺,到田间拔秧时,把整捆的笋壳片系在腰间,拔好一把秧苗,就抽出一绺笋壳片,在秧苗腰部捆上一圈,比草绳和塑料绳还好使。
▲笋壳撕成条绑秧苗邻里之间会互相帮忙插秧,今天帮邻居做农活一天,明天邻居也会过来帮忙插几天田。为了多插几排秧苗,乡民在晌午时分还在农田中埋头干活。家中主妇会取几串粽子、几个咸鸭蛋放入箩筐中,带到农田上,这就是歌谣中的“凉粽”。大家坐在田埂上,一边吃粽子,一边谈笑风生。他们刚从秧田上来,又热又累,吃着滑溜酥润的“凉粽”,果真凉爽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粽子搭配咸鸭蛋到下午三四点钟时,主人仍旧会带一些凉粽过来给大家做点心。邻里之间在帮忙干农活的同时,增进了情谊,也借此品尝到各家的香粽。他们看着眼前种下的稻禾绿油油的,满怀憧憬,稻谷丰收后,明年又可以做出许多香粽。
▲剥开的粽米和咸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