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基本简介 >> 包乾书丨古田端午节的谚语习俗
古田端午节
谚语习俗
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通俗易懂。
谚语内容包含天文、地理、自然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有它的科学性、社会性,多数至今还在流传。其中也有显示那个时代的生活习俗,由于时代变迁,今日成为历史,但也值得后人反思回味。
本文是有关本地端午节的谚语,其中有气候和旧时的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仅次于春节的传统大节日,俗语说的“年节”,“年”即春节,“节”指端午节。另外“节”的广义又指所有的节日。本文的节实际指向是端午节,即俗称“做节”。
男歇夏,女歇节
过去农村男人忙于农务,很少空闲,可以在立夏日休息一天,改膳伙食,叫“做犒夏”,准备投入更繁忙的劳动,成为习俗。
女人一年忙于家务,加上女人不出门的封建陋俗,整天呆在家里,但在端午节这天,可以自由活动,虽不算休息,但允许出门观看龙舟竞渡。但必须同妯娌、姑嫂或邻居女性一起去,因为旧社会,女人少出门,一旦出门,往往受到外面一些不良男人的骚扰发生,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时代在进步,限于节日才休息的现象不复存在,这则谚语成为历史。
年三天,节三顿,犒夏只一顿
过去人们生活水平低下,食物少而单调,一年中只有年节时,餐桌才丰富些。其中春节三天,吃得好。而次于春节的端午节,保持一天三餐好伙食,其中主食是粽子。那时家乡广种小麦,新收的麦子刚好打成面粉,因此端午节吃面条,基本上每家成为习俗。而犒夏(立夏)简单些,只有早餐才丰盛。
现在,今非昔比,物质极大丰富,饮食天天如过节日,营养过剩往往成祸害。但为了丰富节日生活,有的家庭一家团聚,端午节餐桌必然比平日更丰盛,其中粽子、面条少不了,食物档次提高,其中海鲜类多了。
乌头年,白头节
过春节时,正逢冬天,天气寒冷,男人不一定急着理发,留乌黑的头发很合时令。而过端午节,进入夏季,天气炎热,男人不论大小,人人争着理发,露出白白的皮肤,干干净净过端午节。以前理发店少,理发往往要领签按号排先后,争先恐后理发成为过端午节的一道风景线。
过端午,旧袄换新服
以前过端午节如同过年,这天孩子们高高兴兴换上妈妈新缝的“白白朗”(白祔衫)。这是继春节之后难得的换季新衣服。所以端午节来临前,家庭妇女忙着缝制夏衣,孩子们盼望做节穿新衣,高兴得很。
原先的衣服都是家庭妇女手工缝制的,后来有了裁缝店,有钱的家庭可以免于动手。自从改革开放后,成衣店如雨后春笋,各种衣服即买即穿,方便多了。现在人们生活提高,端午节穿新衣不稀罕,而且也不必一定在端午节穿新衣。
吃了端午粽,厚袄远远送
端午节过后,气温持续上升,基本不会出现回冷,原先穿的厚衣服可以全部洗滌、晒干、存入衣椆,等冬天来到再穿。
此外,还有类似上述内容,但有不同版本的谚语,以及其他内容的端午节谚语未尽列入。
HAPPY
“端午节安康”
图片
网络
文字
包乾书
编辑
溪畔枫叶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