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舌尖上的端午节,各地特色端午美食盘点

发布时间:2020-11-13 22:45:33   点击数:
传承了余年的端午节,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篇流传至今的故事,还有一并流传下的习俗。每过端午,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都成为了中国人年来的传统习惯,不过在各个民族和城市的分化之下,端午节各地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食俗”,来找找有没有你家乡中的味道吧。每到端午,甘肃、宁夏一带的一些家庭会在家中制作特色食品“面扇子”。将发面蒸制扇形,层叠数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上形状各异的花纹,用食材点缀上颜色。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五月五,五黄三白过端午。”这个说法在江南广为流传,“五黄”大致指的是黄瓜、黄鳝、黄鱼、咸蛋黄、雄黄酒,而为何要在端午节吃“五黄”,则是因为当地的习俗认为,端午节是一年内阳气最为旺盛的节日,五黄可以驱毒辟邪,在端午食用“五黄”会利用端午节的阳气,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江南一带的食俗。关中地区过端午,总离不开艾蒿制作的“艾馍馍”,清甜、柔糯的口感让每个人都爱不释手。端午节艾草茂盛,而艾草通阳而不伤阴,很符合古人助阳化气、阳极阴生的要求,加上艾草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气味芳香,可驱虫杀菌,所以古代端午人们习惯以艾草制成各种美食,除病驱瘟。多年的习惯逐渐的成为了关中人民过端午的习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在农历三月以及端午节时,会将糯米或黄米淘水洗净,黄豆炒熟磨成细面,糯米煮饭放置在木槽中,用木榔头一下一下捣做泥状,重复数次做成“打糕”。一般制作打糕需要数人,边打边拨,打糕的清香和制作方式,在无形中增添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也成为了延边朝鲜族人民度过端午的标志。“煎堆”很多人可能都看到过,但流传于何处便不得而知了,其实古时福建晋江一带在端午节前阴雨连绵,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止了,人们说是把天补好了,吃煎堆的食俗便由此而来。而煎堆的做法也并不是很困难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出即可。大蒜,作为调味品的它,有人厌烦也有人爱,但大部分时都是作为餐桌上的配角存在的,而在河南、浙江“大蒜蛋”是欢度端午节的重要食物。每年端午节这天早上,各个家庭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据说端午节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可避“五毒”,有益身体健康。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节日习俗,你的家乡会不会有特色的节日食俗呢?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316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