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侗族头条这地方ldquo端午节流

发布时间:2020-10-28 19:34:07   点击数:

黎平“三龙·关秧门节”

端午节最值得去的3大理由!

最新海报曝光

何为“三龙关秧门节”?

“鸡向东,遍坡遍岭甚青松;鸡向西,五谷丰登大有希;鸡向南,遍坡遍岭田土无干旱;鸡向北,粮食满仓今待客。”一位头戴斗笠、身披长袍、德高望重的族长,在风雨桥的供桌前,手执权杖对着青草“款结”,朝天、朝地、东南西北有节奏的轻念着三龙古老神秘的“咒语”,此时,全寨族人顿时静默、俯首“圣拜”。这就是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三龙“关秧门节”——神秘的祭祀盛典。

众所周知,如果说三龙有哪两样最响亮的“法宝”,那我只能说“三龙大歌”和“关秧门节”,“关秧门·喊甲”习俗是三龙大歌“款歌传承”的结果,自古以来一直延续的一种神秘古朴的民风习俗。据了解“关秧门节”已有多年的历史,当地族人每年第一次插秧叫“开秧门”,结束插秧那天叫“关秧门”。关秧门其核心的宗旨是祭天、祭山、祭田、祭谷神。是一种最原始、朴素的族群祭祀仪式。其核心体现了三龙“侗款”“天赋圣权”的权威,即“款脚”履行“甲款”,全寨族人集聚起款,不准乱进秧田捉鱼、抓泥鳅;不准乱散放牛羊鸡鸭糟蹋庄稼等款约。并以传承三龙《古歌》、集体祈求丰收、福泽为契机,集农耕文化、宗族信仰、侗族大歌、款约为一体的一项民族文化活动。

核心亮点1

进入极其神秘的

“三龙脸花闹习俗”

侗族人自称为“干”,部分地方称为“更或“金”。汉族称为“侗人”,“侗家”。三龙地区侗族的自称与大部分侗族地区的自称相同。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史料极其缺乏,偶有汉文献记载,亦零星片段。秦汉时期黎平县属于骆越人居住的区域。秦称“黔中蛮”,汉称“武陵蛮”,三国称“仡”,唐称“僚”。宋以后,其称谓逐渐繁杂,鉴于史载的有仡伶、仡佬、仡缆、仡偻、峒、洞僚、洞蛮。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普遍设置羁縻州,“峒”是羁縻州下属基层行政单位,联称“州峒”,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云:“羁縻州峒.....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陆游《老学庵笔》卷四说:辰、沅、靖等州,有仡伶,“男未妻者,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这些与三龙侗寨侗族人“多耶”时男女结成群,手牵手,或一只手搭肩,绕成圆圈,边走边唱。有时候还吹着芦笙在前。《粤西笔述》说:“侗人椎鬓,插短尾”。

这些与三龙侗族地区的侗族以羽翎为饰,着裙,卉衣,戴银圈和项链的习俗相同。而“手搏饭,和以鱼鲜为上食宴客,杀牲用剪刀钻”等习惯在三龙侗族人们生活习惯中都一一体现。所以在元、明、清以后,侗族地区称“洞”者甚多,而三龙地区古称为“三洞”。所以以上的历史发展痕迹种种生活习惯,在三龙侗寨侗族文化是有历史渊源的。三龙的祖先,根据三龙根源歌《祖公落寨》等叙事古歌。《祖公上大河》为依据,祖先是由江西古安府太和县迁到梧州住了几代,但在那里同李宗庆是对头,因而才从梧州逃出来,当时因为得罪朝廷,怕判死罪才逃到了梧州,在逃往路上祖先隐姓埋名,路上别人问我们的祖先何姓,我们祖先答:“无姓”又问:为什么?回答说:“要天开口”,所以别人说我们祖先是口天“吴”。我们的姓氏就是这么来的。从梧州出发时共有人乘坐木船沿河而上,逆水而行,后因迁徙而上很困难,有的走路有的乘船,当时粮食困难,无衣无食,身上穿着破烂的衣服,吃杂粮挖野菜充饥,祖先们每到一处就会往脸上涂花脸,脚穿草鞋,进入沿河的村寨乞讨要饭填充肚子,后面又有官军追杀盘问,每到一处隐姓埋名。

祖先们从梧州----柳州----福禄---浪泡---八洛---洛香---皮林---长春---上黄---三洞落寨。据古歌里说吴家由梧州的迁徙出来时有四个公---鲁、德、明、雄。我们三龙一带是雄公的后代,每年都要过“甲戊节”,因为甲戊是祖先们从江西居安而来,所以至今三龙侗寨每年都在八月过“甲戊节”也就是“祭祖公节”,这天三龙侗寨人民杀牛,吹芦笙,唱大歌。每年祭祀完毕后,整个侗寨唱大歌。所以祭祖公节那天三龙从古至今都传承有大众欢度脸花闹的文化传统习俗。节日当天很多妇女装扮祖公,祖太,涂花脸,穿破衣,装扮乞丐,脚穿草鞋,身上带有很多装饰品来纪念祖公当时上河时的艰辛万苦,这种上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侗族脸花闹”传承习俗唯有三龙侗寨保留传承至今!

核心亮点2

在线侗族款王

“吴勉铁链”的传奇

吴勉是六百多年前的一位侗族起义领袖,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横躺能堵断江河,倒栽枫树能成活,他从贵州射出三支箭能射到皇帝的龙椅上,既能挥鞭赶石,又能凭双手把岩石拉长,他的双神铁链在战场上不知捆住了多少的官兵败扣。勉王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被侗族人民编成诗歌或故事,侗族地区奇山怪石,古树溪流,都与他有关,在侗族地区到处留下吴勉王的历史痕迹和遗址。

洪武三年(),明延为了扫清无王朝在西南的残余势力,建立地方政权,对侗族地区进行武装征服,恢复元代土司制度,肆意蹂菌人民,洪武五年(),古州八万诸洞人民首先起来反抗。明延吴良任总兵官,率宝庆卫指挥胡海等领导镇压。继而于洪武十一年(),六月爆发了以吴勉为首的武装反抗,直捣靖州,零溪,九里江一战,击败了靖州卫守兵,打死指挥使过兴父子。十月,明延派辰州卫指挥杨仲名为总兵官前往镇压。因众寡悬殊,吴勉回师原地,后明王朝为了巩固侗族地区政权,加强军事统治,又于十八年(),“拔军下屯,拔民下寨”插标占地,用武力拔侗族和苗族人民驱入穷山僻壤,使广大农民丧失土地,无家可归。同年五月在吴勉领导下,掀起了更大的规模武装反抗,一时风起云涌,席卷“八洞”“古州”“十二长官悉应之”。吴勉称“划平王”号二十万众,占据前湘桂毗连地区,声势震撼湖广。八月明王朝命汤和任总兵官江夏候周德心。都督同知汤礼充副将军,随同楚王朱祯率领大军“进剿”“另称三十万众”“师次靖州”,遗使劝降,吴勉置之不理,明军进入侗鼓到十万坪,“分屯立棚”四面夹攻,湖耳等十个长官司相继投降,上黄一战,由于孤军无授,敌军纵火烧寨,农民军失利,四千余人惨遭杀害。

此战吴禄被俘,吴勉无处可逃,只好与三龙一名副将暂时退往深山老林(三洞),继续与敌人周旋。三龙副将(松郎)跟随勉王打天下为民除害,(松郎)武艺高超,是吴勉王难得的贴身副将,退居三洞后,吴勉王派三洞副将(松郎)前往上黄营救吴勉儿子吴禄,勉王将他身上的一根铁链拿给松郎去营救儿子,但官军狡猾,早已经把吴禄转移黎平,营救计划失败。两人只好隐居三洞躲避官军,在深山老林里,野兽巨多,官军一时不敢前往,后勉王同(松郎)在深山操练,在三洞秘密召集侗寨款首,准备再次起款反宫军。后因官军出重金悬赏捉拿吴勉,有人暗中投敌通风报信,官军到兰洞捉拿吴勉母亲一同押送来三洞,寻找勉儿,吴勉抵制不住母亲被严刑拷打,无奈之下他从深山走出来,被官兵捉拿,官军捆住勉王多次,勉王摇身一下,绳子自动解开,为了母亲,勉王只好牺牲自己,叫官军用他身上的铁链套住勉王筒骨,就这样勉王被押送京城诛杀。

坚持八年的农民武装斗争忠告失败。而吴勉副将松郎得到吴勉亲手送的另外一根铁链留在三洞,这根铁链在侗乡影响很大,三洞得了宝链参加侗乡举行大型活动,如:摔跤,斗牛都取得胜利。各个侗寨得知三洞有根吴勉铁链,都惊心害怕,总认为吴勉英灵永远留在三龙侗寨!而吴勉铁链更是被人们捧为神链,在三洞侗寨九龙寨,还时常传出吴勉王的铁链显灵的消息,说它时常在晚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守护村寨吉祥平安!六百年了,它不红不锈,扔像刚从铁匠铺里取回来一样,八九斤重的铁链,一次能吸干米酒三斤,远近有人进入三洞作案或引起嫌疑,群众便说:请吴勉的铁链来,寨老们烧香烧纸集中在鼓楼的水塘边高呼:哈呼、哈呼、哈呼呼!喊声一落,只见水塘中串出一道白泡,人们用木钩把铁链一捞便出来了。

这根铁链是辨别邪正的最好“法官”,铁链一头挂在鼓楼的柱头上,一头捆在当事人身上,要是谁人枉遭,捆他的铁链总是很松,不让他受苦挨痛,要是谁真有罪,铁链一上身便自动的把他捆吊到柱子上去,越捆越紧,直到招供为止。款首才烧香化纸,铁链才慢慢松开。这条神链,一传十,十穿百,方圆百里的人都知道三洞有这条神铁的厉害,有人犯了罪,一听群众要用吴勉的铁链,都会乖乖的认罪,有的人本想进入三洞作案,听说有神链,也只好罢休了。这条神链守护三洞侗寨一代又一代,历经六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守护了三龙侗寨和谐社会与稳定,真不愧是是三龙的守护神,今天揭开它神秘的一面,挖掘出它六百年的文化历史展现给世人,相信外界的朋友会对三龙侗寨的文化底蕴越来越青睐!

核心亮点3

这地方“端午流行抢别人的初恋”......

体验终生难忘的

三龙侗寨拐婚习俗

千百年来,黎平县永从镇三龙侗寨一直延续着一种神秘古朴的民风习俗,这就是当地侗族的托婚习俗。三龙侗寨位于黎平县城南40公里处,这里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发祥地,这里民风淳朴,鼓楼花桥林立,木楼瓦房依山傍水,素有侗乡“歌窝”“歌海”之美称。

三龙侗寨远古男女恋爱婚姻遗迹总的来说:婚姻的缔造必须由父母来做主,因此,社会上普遍盛行拐婚的习俗,过去三龙侗寨反映在婚姻家庭上的“女还舅门”就是其中之一。过去三龙侗寨有条规矩:女儿长大后要嫁给舅家,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姑娘在娘家虽有恋爱唱情歌的自由却无婚姻自主权,婚姻完全操于舅父之手,娘亲舅大,女还舅门成了一条不能违背之习俗,就是这些因素导致拐婚的文化习俗起源,通过拐婚方式缔结的夫妻关系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新中国建立后,虽然废除了女还舅门,父母包办婚姻,但拐婚习俗在三龙侗寨地区流行的趋势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在三龙侗寨青年男女恋爱自由,但缔结婚姻是本人不能做主,必须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并以媒约之言为定。当女方不喜欢父母包办的对象就暗地寻找合心的恋人,如果小伙子也同意,双方就可以密约佳期,到时男方悄悄来到行歌做夜的地方邀约再到女方家去接应女方到男方家举行简单的婚礼,后马上要到邻里躲藏起来了,否则女方父母追上门来遇见会退还女儿回去的。再过3天或5天或7天或9天后女方家赔礼道歉,在三龙侗寨习俗语中“主拿”汉语“洗脸”侗语(jugsnas)吃坨坨肉。然后请媒人到女方父母家说媒,再择日到女方家认亲,这就是三龙侗寨社会的“拐婚”习俗,这种做法一直延伸到今天。

旧时三龙侗寨青年的婚姻全由父母包办,由此引出了拐婚甚至抢姑娘的情况,可以说拐姑娘实际上是偷姑娘习俗在特定的条件下演变而来,在三龙侗寨也可以说“偷姑娘”而“拐”则有另外或暗示之意。拐婚是相对于男方而言的,对于女方来说就是“跑婚”。在三龙侗寨习俗语中叫“松它”,侗语(songtap)意思就是说姑娘跟着小伙子跑掉了。

侗族婚姻各地各有千秋,相形之下,百花之中,三龙侗寨的婚姻习俗又别具一格,除了在内容上超群外,在文化方面却又一枝独秀,三龙婚俗特有的拐婚习俗,在三龙侗寨有很多摒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由结合,婚后再给对方父母道歉认亲,他们的婚姻自由而崇尚“高堂”的习俗,内涵不渝,礼节犹存。所以,三龙侗寨的婚姻,是岁月洗礼的婚姻,历经沧桑的婚姻,他们组建的家庭是革命家庭,结成的夫妻是革命夫妻,“同甘苦,共患难”成为他们婚姻的美丽格言,三龙侗寨独特婚姻习俗文化古朴而又不失浪漫情趣,魅力令人仰慕不止,称赞不已。

三龙的婚俗与侗歌融为一体,相恋以歌代言,以歌代表情感,所以在三龙侗寨大多数人的恋爱不是“谈”而成的,而是“唱”成的。三龙侗寨的婚俗大半离不开歌,侗歌也因此在婚俗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示。“行歌坐夜”是男女青年恋爱的主要方式之一,活动在室内进行,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三五结伴来到自己喜欢的姑娘家的月堂里对歌互动,在月堂里经过无数次的夜语情歌对答,他们彼此谦虚而尊重对方并在“行歌坐夜”的活动中加深了解对方,不断增进感情,直至双方情投意合,所以在三龙侗寨“行歌坐夜”是拐婚的阵地,是相恋的场所,是对歌的舞台。

过去的拐婚作为恋爱男女不顾父母反对相结合的方式,而今三龙侗寨的拐婚习俗因男女双方有感情基础,婚前无繁琐婚俗礼节,且负担很少,成婚快捷,便当。因而很受青年男女的欢迎,关于三龙侗寨的拐婚习俗文化历史悠久,在此本人只是略谈一点,如您对三龙拐婚习俗有兴趣,请您5月29日晚到三龙侗寨来身临其境,零距离的体验拐婚习俗。

传播侗族文化人人有责......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314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