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基本简介 >> 招魂感旧痛梁坏
中国新闻周刊网/文林超然
如唐代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中年在官场中受到挫折,于是发出慨叹“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与唐代刘禹锡一样,北宋大才子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而南宋的文天祥,其经历同屈原有极相似之处,他秉赋过人,状元及第,忠君爱国,却生不逢时他向皇帝上书,指出董宋臣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还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蒙救国可惜理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民族存亡危急之际,文天祥组织义军抗击蒙古铁骑,战败被俘后慷慨殉国文天祥的个性似乎比屈原更刚烈,朝廷不纳谏言,他不去自杀寻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死,而是用战斗行动表达爱国心志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曾做过监察御史(相当于中纪委官员),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蕃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马(无事可做的闲官),晚年才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贬官期间的某年端午,他观看沅陵(即当年屈原放逐之地)的龙船赛时,不由联想自己也被贬此地的命运,于是笔下的《竞渡曲》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诗句,为屈原鸣冤叫屈“招魂”和为自己鸣不平的情绪充溢全篇
明代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已酉端午》)、边贡(“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午日处州禁端午节的来历竞渡》)等不知何因,清代写端午的诗歌就甚少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古愤怒出诗人,诗以言志或许,正因如此,这些诗人才把屈原引为同志,以诗歌为工具,籍咏端午纪念屈子的诗歌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愤懑也未可知罢?
屈原是时代悲剧人物他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屈原似乎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其“忠心”和“联齐抗秦”等“救国”政治主张不合当局口味、自然也为当局所不容,最终被谗言所害被贬郁抑投江自杀,应该归入政治失意之类人物他的“以死殉国”以死明志的行为,清楚地表达其对楚国统治者的极端失望,是对楚国当局者的一种反抗与羞辱,对楚国百姓是一种唤起由此不难看出,屈原之死,实为对他所拥戴的朝廷高度失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望后的反叛,明了这层政治背景,也许有助于我们对众多文人及政客对屈原所抱持态度的了解
宋代的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五月五日》)、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文天祥(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端午感兴》)、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塔》),
历代端午诗歌里较为积极怀念、纪念屈原的诗人们,其人生经历几乎都有类似屈原“官场失意”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的情结;而“忽略”屈原的,则是其时官场尚较为得意或朝廷最高当权者这从对刘禹锡与杜甫、李隆基的端午诗歌略作比较可见端倪
:林超然
元代谢应芳(五月五日追前贤,九歌九章鸣素弦蛟人应泣鱼腹葬,龙伯合赠龟毛毡招魂感旧痛梁坏,反骚媚新图瓦全楚天尽处卧游去,舣舟酹月罗江边《端午日怀古》)
此外,像李商隐、梅尧臣、陆游、汤显祖、边贡等人,也都有曾经被罢官去职或被贬离权力中心的遭遇
端午节堪称为中国的诗歌节作为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的中国古代四大节日之一,自古至今,以端午为题材的诗词可谓不少归纳起来,端午诗篇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描述记述端午赛龙舟、吃粽子、挂香袋喝黄雄酒等一些民间民俗活动场面;二是怀念、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三是借端午节抒发些人生感慨
依笔者所见,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对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继承自不待言但就李白的思想性格和其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状态看,李白更多的是对权势的藐视和反抗,不像屈原那样“忠君”在他走仕途不通之后,在李白内心深处或许并不觉得自己值得为朝廷卖命,对屈原以死殉国精神虽然保持敬佩,但是不一定认同屈原对朝廷如此“忠心”的态度加上二人性格的差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并不完全赞同屈原的所有行为和其沉郁的性格特征,有些诗篇中偶有讥讽屈原之处也许,这是李白有意“忽略”端午注入纪念屈原元素的部分原因吧?
唐宋诗词中,端午诗歌不少,但是诗词中直接或间接提及屈原的端午节的诗句七绝诗人并不多,其数量也十分有限唐代只有刘禹锡、文秀(一个不知名的诗人)、白居易、李商隐、褚朝阳等人,为数寥寥宋代有梅尧臣、苏轼、陆游、文天祥和张耒等人,元代则是舒頔、明朝的汤显祖、贝琼、边贡等人
有“诗圣”之称的杜甫,虽然有几首端午诗,但是压根没有提及屈原;有“诗仙”之称的李白以及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张九龄、陈子昂等人,则不见其有端午诗歌留世,就更不见提及屈原了宋代端午诗词绝大部分是描述端午节系五彩丝、包粽子、赛龙舟等情景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端午诗词,也没有正面提及屈原,只有侧面提及屈原作品《离骚》,而著名风流才子词人柳永,也未见有关屈原的端午节诗词传世
历代端午诗篇,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本身端午节手抄报资料是朝廷大小官员及至最高领导人,如唐代杜甫、李隆基(唐明皇)、北宋梅尧臣等;一是诗人兼官员,如刘禹锡、陆游、苏轼等均是为官的文人这些诗歌当时的政治倾向和人生经历本身存在差异
上述热心吊念屈原的诗,翻看其背景资料,无一不是人生遭逢挫折过的要么是官场失意过,要么是思想个性突出、政治主张与当时朝廷主流不合的知识分子精英总之,人生际遇颇有几分近似屈原或自比屈原者,几乎都经历了对朝廷的希望到失望甚至绝望过程
我们不好说古代诗人(包括政客)也“讲政治”,但是不同政治倾向和人生经历的诗人,对屈原的态度在端午诗歌上有不同流露却是客观存在的
真正对屈原先生念念不忘、怀念屈原最给力的诗人,当推唐代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端午节的习俗图片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白居易(“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听芦管》)、李商隐(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楚宫》);
分享到:
一度作为唐朝最高领导人的唐明皇李隆基,笔下的端午诗篇《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记述的是他与群臣开“派对”过节联欢的盛大场面,与屈原精神什么的毫无搭界_
端午节离不开纪念屈原,自然,端午诗篇涉及屈原的也不少然而,笔者近日在盘点自唐代至清代的端午诗篇时发现,屈原在众多端午诗篇中却被一些著名诗人冷落,包括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在端午诗歌中对屈原几乎不写端午节的诗句着一墨!
而大诗人杜甫在同为端午题材的诗歌《端午日赐衣》里,则以“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表达他初踏官场上升台阶时“被恩荣”的喜悦与对朝廷的感恩之情唐肃宗时(757年)五月,杜甫官升“左拾遗”,端午节这天收到了宫中所发给的“宫衣”(官服),格外欣喜,踌躇满志之时,当然不会去联想到不受楚襄王待见的官场“倒霉”的屈原至于杜甫后来自己也官场失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后,就不再有对朝廷“圣情”的盲目感恩,诗作也转为忧国忧民、抒发其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那是后话了
什么是白癜风白癜风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