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申遗 >> 五月十五大端午,记得端午藏正午,即望莫
农历的五月有三个逢五的日子都是端午,初五叫小端午,十五是大端午或正端午,二十五叫尾端午。
今年的大端午也是午月的辛酉日,是“端午遇离日,既望逢地贼”,注意不做3件事。
1·大小端午的由来
从古籍的记载中来看,应该在汉代以前就有“大小端午”一说了。比如《后汉书》中有关于大端午的故事;古籍《岁时杂记》里也有“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的说法。
宋代《鸡肋集》里更明确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节,五月十五为大端午节。关于“大小”端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祭祀说,一种是战争说。
祭祀说称:端午源自古代的“夏节”信仰,那时候的人们认为,青龙七宿高悬南天是吉祥的象征,就在“夏节”祭祀龙神,求风调雨顺,谷物丰收;同时也祭祀祖先,请求赎罪、解厄等。
所谓夏节,其实就是夏至,而夏至节气正在干支历午月之中。所以午月的第一个午日是小端午,中间的午日就是夏至,下旬的午日就是尾端午。
后来历法改革,夏至的习俗也就被平移到了五月,大小端午自然也一起被并到了农历的五月。
战争说源自《后汉书》:称东汉时期,老将军马援主动请求带兵打仗,举兵当日正是五月初五,将士们希望过了端午节再走。马援厉声道:端午佳节,敌兵必醉,战则可胜。今日小端阳,大捷后与诸将过大端阳。
结果正如马老将军所料,敌兵都在忙着过端午,将士们也都喝得酩酊大醉,一点防范都没有,马将军带领战士们一路冲杀,不几日就大胜而归。
五月十五这天,他兑现承诺与将士们一起足吃足喝、开怀畅饮,共渡“大端午”。也由此可见,大端午的习俗和初五的小端午基本一样。
2·大端午遇离日
其实,最早的端午指的都是午月的午日,因为“午”五行属火为太阳,所以午月的所有午日都是阳气旺盛的日子。其中又数中间的午日“火”气最旺,也就是阳气最盛。
古籍中说:阳气盛极而为毒。所以午月的三个午日包括之后两天都是“毒日”,对应农历也就是五月的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
再加上五月十四夜里子时的“天地交泰”日,这十天合称“九毒日”。中间的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也是大“毒”日。
今年的大端午也是午月的辛酉日,是四季“五离日”之一的“金石离”。《五行大义》中称:五离为西方少阴,衰老之处,物之所恶。所以“五离日”代表着终结和离开,是个不招人待见的日子。
3·即望逢天吏
古代人把太阳的运行轨迹称为黄道,月亮的运行轨迹称为白道。当月亮刚好运行到和黄道相等的时候就是朔日,这时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中间。
到了月中望日,地球又运行到太阳和月亮的中间。因为受到太阳和月亮引力的双重压迫,地球上的海水就会被抛起巨大的潮汐。
古代人认为,这种引力能影响到海水,自然也能影响到人类。所以就有了“望日”前后要“少出门”的说法。
还把望日的前一天称为即望,后一天称为既望。今年农历五月共有三十天是大月,五月十六是望日,所以大端午也就是即望日。
同时这天也是“建除十二辰”中的平日,五月的平日也是“地贼日”。诀曰:五月冬月向平求,六月腊月闭日是。犯着斯星遭贼偷,种植不留种,收财空两手。
并且这天又是天吏日,天吏日为“三合五行的死气之辰”,以正月起酉,依次逆行子午卯酉四仲。天吏又被人称为“上天”派下的小吏,权力不大却极难伺候。
五月十五大端阳,要记得五月十四晚上子时不在外;端午正午躲太阳;还要记得九毒日要独眠,即望日不远行,地贼日小心财物,天吏日不与大吏小吏打交道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