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申遗 >> 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习俗的真正起源,比屈原投
今年杭州端午节的焦点,是一场在西湖茅家埠水域举行的龙舟赛,由公益组织公羊会发起主办,名为“中华传统龙舟全球竞演(杭州西湖站)暨第七届公羊杯龙舟邀请赛”,来自全国各地的23支龙舟队,在湖上一决高下。
史载,西湖龙舟竞渡可上追至南宋,曾持续六七百年盛况空前。直到清道光年间被禁止后,才慢慢没落消失。
其实,龙舟连同整个端午节的起源,要远远早于屈原的时代。江南的稻作文化,加上遍地河港湖泊,在日常生产劳作中演化了以粽子和龙舟为标志性习俗的“端午”。
龙舟
DragonBoat
春秋古钺上的“龙舟竞渡”
(国家一级文物“羽人竞渡纹”铜钺)
年,浙江宁波鄞县(今鄞州区)云龙镇甲村石秃山一座春秋墓中,出土了一件“羽人竞渡纹铜钺”。
(铜钺局部放大后萌萌哒的“羽人”)
这件器物高9.8厘米,刃宽12.1厘米,历两千多年依然锋利如新。铜钺器身上方,双龙昂首相对,前肢弯曲,尾向内卷。下方以弧形边框线为舟,舟上坐四人成一排,四人都戴高高的羽毛头冠,双手持桨奋力划船,头冠上的羽毛迎风飘扬。
“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的风俗,而且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闻一多《端午考》
“羽人竞渡纹铜钺”的出土,有力地支持了闻一多先生的论点: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龙图腾,祈求来年没有水旱灾害。
另一种解释是:江南多河港湖泊,所谓“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舟船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便是远古先民龙舟竞渡的雏形。而能进行龙舟竞渡的区域,只能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江南特色。
“中国第一舟”
其实,龙舟真正的历史渊源,或许还要更早。中国龙舟的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此前,余姚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已证明,早在年至年前,古越先民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
但在年,萧山湘湖跨湖桥史前独木舟的出土,直接将中国舟船史连同浙江文明史上推到了年前。
(跨湖桥独木舟)
这是一艘残存的独木舟,一端被砖瓦厂取土挖失,另一端保存基本完整。残长为5.6米,船头下底面以圆弧形式上翘,上部保留10~13厘米宽的残损“甲板”,与侧舷齐平。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
这艘船是怎么做出来的?《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刳”即“从中间破开再挖空”,跨湖桥人制作独木舟,大概就是先选一根挺直高大的树干,将整木从中间剖开,去除枝杈,根据舟型确定需要先后烧烤的位置,再用湿泥保护其余部分,然后用火烧烤需要挖刳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用石锛等加工工具将已经疏松的焦炭层刳除,最后用砺石打磨完成。在还没有发明铁器的新石器时代,这种“火焦法”,就是是当时人类制作独木舟的方式。
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也填补了浙江史前先民迁徙路径的空缺:上山文化遗址,距今~年前,在钱塘江上游丘陵河谷地带;然后是跨湖桥文化遗址,距今~多年前,地处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再是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以及~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杭州湾两岸平原区。
(河姆渡遗址出土水稻颗粒)
在河姆渡文化时代,浙江先民开启了稻作文化,而作为端午节标志性食俗的粽子,主要原料恰恰是稻米和竹叶、竹壳、茭白叶等,主要产区都在中国南方。
像挤公交车一样挤竹筏
此前有人问,跨湖桥独木舟用在哪里?其船头起势十分平缓,横截面呈半圆,船底不厚,船舱偏浅,所以考古学家们认为“可能只能在海岸边使用”。但是,如果先民在修缮独木舟时加装边架艇,就有可能出入近海。
跨湖桥独木舟之后年的良渚时代,古越先民们的舟船,也许走得更远,不再局限在内河江湖了。
(良渚栈桥码头)
年,在瓶窑镇良渚文化时期遗址的“宫殿区”莫角山旁,出土了一段精心改造的河堤,以及埋在河堤下的一座栈桥码头遗址。
在那个出门完全靠走的年代,对良渚人来说,独木舟和竹筏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河堤和码头就像现在的马路和公交站、停车位,对水上交通非常重要。
这处河堤与码头又紧邻贵族们居住的“宫殿”,应该是他们出行的重要通道,年过去了,还保留着当初的模样,随着考古工作逐渐深入,深埋的故事与猜想被慢慢揭开。
大约年前的某天,一群工匠集聚在良渚莫角山王宫西南多米处。他们应该是奉王宫里的“王”之命来的,那手握权杖、头插羽毛、身上挂满玉器的“王”,在古良渚人社会里有着无上的权威。为宫城里人更便捷地出行,也可能是为更方便地管理领地,“王”决定在这里建造一个栈桥码头。
而这里很适合造码头:一条河流自南蜿蜒而来,伸入莫角山和西侧姜家山之间的低洼处,两山没有被河流隔断,之间有陆地相通。这里是河道的终点,一个很适合停船登岸的天然小港湾。
和今天搞建筑一样,工匠们首先也要搭个脚手架。沿着规划好的码头栈桥位置两侧,他们先铺上许多细苦竹材质的脚手片,每个宽约1.5米。良渚地势低洼沼泽,没有这些脚手片的话,他们站在这里就可能陷到泥里去了。
然后,踩着脚手片,他们开始往水面方向铺设底部削尖的粗木桩,木桩分两排,顶上再以榫卯结构嵌入横木,这就成了伸入水中的栈桥。不久后,一条宽度超过1.5米、可以同时并行两个人的栈桥码头就建造完毕了。
这段长达十多米的栈桥码头,是远古杭州水陆驳接的交通枢纽,那时候用的是竹筏或者独木舟,体积小,吃水浅,上下船靠在栈桥两侧就可以了。
(良渚遗址俯瞰)
在舟船作为最主要交通方式的远古杭州,这可能不是当时唯一一个良渚码头。将那时的杭州称为“杭洲”也许更合适:这里河湖纵横、港汊交错,有钱有地位的人出门很可能都是划独木舟,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私家车;没钱没地位的只好挤竹筏,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公交车。
多年后的今天,考古学家们果然在属于当时良渚外郭城的卞家山,发现了另一处码头。他们说,这应该是平民出入的码头。
良渚:向东是大海
但码头对于良渚人的意义,或许远不只是城市或领地内交通。久居于水网密集之地的良渚先民习于水性、擅乘舟楫,这已为良渚遗址中大量出土的木桨所证实。
而且,生活在水乡泽国的良渚人,后来走出了很远,很远,他们向北、向西、向东,向南……
向北和向西的良渚人,经过一段水路后,便可能改走陆路了。南下福建、广东之路,应该是从良渚码头出发走水路。
与良渚码头关系最为紧密的,则是良渚人的东渡史。
今天,我们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码头,是年发现于广西合浦的汉代码头,它被视为两千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的证明。但良渚人却早在史前就有了栈桥码头,他们更沿着古老的杭州河港通江达海,甚至远涉重洋。合浦所在的华南沿海,也只是他们出海的起点之一。
近年来,关于良渚人足迹更为惊人的发现,是良渚先民很可能走得更远:从华南沿海出发横渡太平洋,到了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上。
(台湾高山族)
此前,人类学家们已经发现,太平洋岛屿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这两支现代族群与大洋洲土著居民间,几乎没有任何基因联系。这项发现支持了一直以来的一个理论,即看上去非常符合大洋洲土著特征的波利尼西亚人,其实是东亚人及中国台湾原住民的后裔。他们当年是通过逐岛移居到大洋洲的。
对比良渚及大洋洲同时代出土、惊人相似的木桨、石锛,大约可以想象出一幅移民图,大约年前,部分良渚先民离开大本营,勇敢地去征服海洋。他们凭借高超的航海技术,不畏惊涛骇浪,首先来到福建,而后去往台湾,接着登陆几乎每一个可以住人的太平洋岛屿。
(上为新西兰毛利人木雕,下为良渚神徽)
一个岛屿生活了几百年或上千年后,他们中的一些再次被深不见底的大海诱惑,驾船西行。大约在公元前年,他们到达了西波利尼西亚地区,公元0年左右,他们征服了波利尼西亚的最后一块岛屿新西兰,进化成今天的新西兰土著毛利人……
而这一切,也许便都始自小小的良渚莫角山码头、卞家山码头,还有那些尚未发现的远古良渚码头。
江南各地龙舟习俗
鄞州云龙(羽人竞渡纹铜钺出土地):端午龙舟竞渡风俗至今仍然十分兴旺,村村有“龙舟”,企业出龙舟,端午当日,龙舟竞发,鼓声喧天,河江两岸百姓蜂拥,呼声如潮。
(温州水上台阁)
温州:旧时温州各乡龙舟均由所在地相关庙宇设香官神专管。一般在四月初一开殿门祭神后开划,称之“竞渡”。端午当天,“聚舟数百,名曰‘斗龙舟’”,“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即将龙舟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存放并祭香官神。梧田、花柳塘、蝉街等地,还有一种供观赏用的龙舟,叫“水上台阁”,亦称“彩舫”,为温州独有。
苏州:《清嘉录》中记江苏一带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最早起源于“胥门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衡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清朝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
南京:地方志“民俗宗教方言篇”中就有关于龙舟赛的记载:“午后,秦淮河有龙舟竞渡,观者蚁集。”民国文史专家夏仁虎《岁华忆语》也描绘了端午节时南京龙舟赛的情景:“午餐即尽,则相率至秦淮水滨,看龙舟矣……”直到明清时代,秦淮河上仍有赛龙舟繁华盛景。
常州:清代常州诗人洪亮吉《外家记闻》载:“端阳云溪竞渡有龙舟六艘,城内是五色龙,东门的大小青龙、西门是金龙、南门是白龙、北门是乌龙”。据《武进县志》记载:“夜龙舟之戏四面各垂小灯,竞渡如白昼。”
(民国上海龙舟赛)
无锡:无锡龙舟竞渡曾盛行于明清至抗战前夕,北塘黄埠墩和荡口鹅湖均为竞渡胜地。黄埠墩竞渡于清代初期最盛,因是古芙蓉湖所在,故名“蓉湖竞渡”。每当农历四月下旬即作准备。龙舟顶部均张起青白色布幕,插上一面面彩旗,五色缤纷,乘风烨烨。正式比赛那天全城沸腾,人们争相前往北塘观看。《锡山景物略》载:“往看者无大小,无贵贱,无男女,无城乡,水路并发。”
?end?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
自己心中的江南
(扫一扫,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y/3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