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食俗 >> 泉州端午节有什么习俗闽南人五月节都要吃
端午节,泉州民间统称为“五月节”,除了包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外,至今还保留着一些独具闽南地方特色的端午习俗和活动。泉州端午节都有哪些奇特民俗呢?这里介绍泉州人怎么过端午节你需要知道的闽南文化知识。
习俗1:炒午时盐
“五月节”中午12点前后,家家主妇常取茶叶和盐少许,入锅热炒,炒至盐色发乌为止,然后趁热包好收藏,作为家庭药茶,每逢盛暑肠胃发生毛病,取午时盐茶冲泡饮服,颇能见效。据说此民俗为闽南、粤东、浙南一带特有。
你们那里闽南话叫这什么呢?林雪萍供图
习俗2:“煎堆补天”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端阳……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谓之堆。唐·《开元遗事》云:“宫中端午造粉团、角黍贮盘中,以小角弓射之,中者得食。”“粉团”应即为“堆”,可知煎堆风俗起于唐之前。
“堆”,即麦粉,或米粉,或地瓜粉,以及其他配料调成糊状,下油锅煎成一片一片的圆形软饼;有甜堆(配料用红糖)和咸堆(配料用绿豆芽、韭菜和小白虾或海蠔煎)两种。
农历五月初,正是南方梅雨季节,经常淫雨霏霏,难得放晴。民间传说是远古女娲补天时遗漏了一条缝,天空“漏了”所致,应设法予以弥补。因此,到了“五月节”这天,泉州人家家户户煎堆,用以敬奉神灵,目的是为了堵住裂缝的天。反映了惧怕久雨成灾,期盼夏季农作物有个好收成的心理。而端午节这一天,也往往是晴天,所以百姓益信煎“堆”确有补天之效。
习俗3:泉州吃“涨”你懂的
要说在福建,最有名的粽子,当然还是泉州的烧肉粽!烧肉粽,是泉州最具特色的闽南小吃,特点就在于一个“烧”字,也就是非趁热吃不可。加料的烧肉粽里有板栗、红烧肉、虾干、香菇、干贝、花生、莲子、卤蛋等等。肉粽的糯米,是事先已炒过的。包好后的粽子要等开水煮沸时才下锅烧,煮好后拨开棕衣,香气扑鼻,粽子色泽红黄闪亮,味道香甜,油润不腻。
话说关于周五股市大跌,还有这么一段子:公元前年屈原用了四倍杠杆买入楚国股票,结果4天3天大跌,他非常绝望,愿赌服输,就投江而去。人们为了警醒后人就用绿色的粽叶包红色的猪肉,再用绳子扎牢,以此表达阴包阳被套牢的意思,而闽南人用“粽子”投江祭祀屈原,故“粽子”闽南话就叫“涨”,那包粽子的绿叶是股民们最想扔掉的烫手山芋吧。
习俗4:家门前挂艾草、不说“节日好”
过去在端午节当日,家家户户在大门上方挂艾草,以示避邪。随着时间的推移,泉州人过端午时挂艾草的习俗已经慢慢淡忘,特别是在城市里,几乎看不到这一景象了。
根据泉州风俗习惯,过端午节不能相互问候“节日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与全国众多地方一样:端午节是一个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一天是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因爱国投汨罗江的日子,可谓“毒日”,同时也是一个悲壮的日子,最终成为祭祀的日子。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除”五毒“包括毒蛇、蝎子、蟾蜍、蜈蚣、壁虎(也有说是蜘蛛)。南方夏季炎热潮湿时有瘴气,端午前后正是五毒出没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