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节不仅是纪念屈原

发布时间:2024/3/21 13:04:37   点击数:
根治白癜风的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97040.html

农历初五,又称端午节!

一般人普遍认为:端午节就是吃吃粽子,目的在于纪念屈原。

不得不说,这种认识太浅薄了,细想一下,端午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时间,漫长的时间中,端午节到底经历了什么?你难道不好奇吗?

原始含义

《后汉书》曾记载:汉代五月初五的风俗来源于夏商周时期夏至节。端是开始的意思,午指的是中午的太阳。

据此可推断出:端午的最初含义即是夏至来临,天气炎热的意思。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依然可以感受到,炎热的夏季对日常生活的困扰,甚至有因中暑而致死的个例。可想而知,在古代人遇到这种天气会怎么样?古人不仅身体素质要比现在人差,而且亦没有空调等有效的降温措施,因此,每逢夏季,蚊虫增多,细菌疾病巨增,种种因素叠加起来,对古人而言就是一场灾难。

古时,五月亦称恶月

综上所述,较早时期的端午节是古人为了驱邪避恶而设立的,寄托了古人对安稳度过夏季的美好愿望。

秦统一后的变化

秦朝统一的意义是巨大,不仅关于政治,南北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在此时得以汇聚融合。此后经过各朝各代的演变,端午节不再只是为了驱邪避恶,而是随着时代增加了不同的内容。

比如唐朝《酉阳杂俎》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文献记载中,唐朝时期的端午节有系人形丝线的习惯,由长命二字可以看出,此物寄托了平安长寿的愿望,亦有驱邪避恶的成分在其中。

唐朝时期的文献还记载有粽子,多是由皇帝赏赐给大臣,寓意平安。

由唐朝一例可见,端午节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之前那样原始简单的意思,开始系丝线、吃粽子,但是驱邪避恶的原始含义始终没变。

驱邪避恶与屈原的结合

历史上,人们过端午节,曾相继纪念过勾践、曹娥、介子推、伍子胥等位人物。

勾践卧薪尝胆众所周知,从中可提炼出一种不屈爱国的精神;

曹娥是一位渔夫之女,可能不太出名,她的主要事迹是寻找被江水吞没的父亲,用孝心感动天地,最后被百姓当作河神祭拜,从中可提炼出一种孝心;

介子推忠君爱国,不惜割肉奉君,可谓是忠心耿耿到极致,从中可以提炼出一种忠君的精神;

伍子胥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惜投奔吴国,为父报仇,还爱护百姓,可谓是忠孝两全。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中华民族长期价值观的自然选择,前述人物最后都惨遭淘汰,只留下了屈原。

这个我也难以解释,目前对此的主流看法就是自然选择,毕竟过了那么些年了。

接下来我以屈原为中心简要介绍一下:

粽子与屈原相结合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梁吴均《续齐谐记》,原文篇幅过长,我就简要叙述一下:

屈原死后,大家都很怀念他,怕他饿着,就自发将米投入江中,祭祀他。此时有个神人说,河中有蛟龙,大家直接投米恐怕被蛟龙吃光了,只有裹上楝叶上,再以彩丝缠之方能吓走蛟龙。

喝雄黄酒的习惯是因为五月初五,虫蛇滋生,人们害怕他们去江中破坏屈原的躯体,遂将雄黄酒倒入江中,后来也不知怎么,变成自己喝了。

有人说在端午节划龙舟,可以吓跑江中的蛟龙。我不太认同这个说法。

我认为另一个说法更可信,众所周知,龙舟是竞赛游戏,争先恐后,这个场景像不像屈原投江时,众人拼命划船前去营救的场面?

有文献为证:南朝梁人《续齐谐记》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大家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呢?

欢迎一起探讨!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347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