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食俗 >> 民俗文化阳泉端午习俗
阳泉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来了,这是一个少有的几个全国各民族共同的节日之一。但是各地习俗又有不同。但这个节日的来历,都是为了驱毒辟邪。现在大多数人被纪念屈原这个习俗所误导,而不知道它的真正意义。那么,这个节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得出的智慧结晶。在古代,人们讲究天地五行,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发明了历法,使得生产生活有了依据。五月,被称为“恶月”,而五月初五这一天,又称为“恶月恶日”,认为这天非常的不吉利,是疾病最容易上身的日子。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古代崇拜神灵,人们认为一切都是上天主宰。五月是一个阴阳大转换的时间,而五月五日,又是这个大转换的开始,因此,叫“端午”。讲阴阳五行可能很多人不懂,我们就通俗地说,就是,从五月开始,马上进入伏天,“三九严寒,三伏酷暑”这是人们在一年中最难熬的两个季节,而三伏天空气潮湿、蚊虫滋生,各种毒虫都进入兴盛期。所以,人们很容易得各种湿热病,很容易被毒虫叮咬。尤其过去的小孩子,每天赤裸着身体爬在地下玩耍,难免被毒虫咬伤。所以就衍生了很多习俗,也就把这一天定为“驱毒辟邪”的节日。
一、小孩子身上画符写字。古代为了保护好小孩,大人们请巫师在小孩身上画上“驱毒辟邪”符,后来演变为在小孩子头上写“福”字,在两个手臂上写上“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等吉祥语,老年人们称为“号老倭瓜”,就像看到自己地里的倭瓜哪个长得好,就标记一个符号,要到了秋天完全成熟才摘,这就叫“号老倭瓜”。
二、戴香包,也叫带香囊。一般用红布做一个公鸡状的袋子,外边绣上五毒“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呢?因为这“五毒”的克星就是公鸡。香包里边装的什么东西呢?一般是这几样:辣椒、荆芥、芝麻。这三种东西都是气味辛辣刺激之物,都是为了逼走毒虫。有的还在香包里加煤炭渣。这又有什么讲究呢?有一句谚语叫“煤渣渣炭渣渣,俺孩也不是善茬茬”,什么意思呢?是说,你们这些毒邪听好了,你们不是很厉害吗?俺孩更厉害!看你们这些疾病啦、毒虫啦谁敢靠近他!
三、五色线绳,也叫端午绳,也叫长命缕。就是在五月端午这天,大人为小孩子用五色线编的绳子。其实在以前就只用红黄两种颜色。这也是聪明的先人们的智慧。他们早已知道这些毒虫的视觉非常弱而嗅觉灵敏,他们一方面用刺激的气味逼走毒虫,另一方面又要用颜色来吓走毒虫。所以,用这两种鲜艳的颜色做成的线绳给孩子佩戴,就是起这个作用。有的细心的奶奶和妈妈把端午绳编一百编,就叫长命缕,意思保佑孩子长命百岁。这端午绳除了给孩子佩戴以外,还要拴在门钌铞上。钌铞就是过去我们家门上锁门的铁链子。作用也一样,就是让毒虫看见有东西在门上,它们就不敢进去。老年人为了不让孩子把门钌铞上的端午绳拽下来玩,就吓唬孩子说,这天不敢拽钌铞,否则就要长疮。这是传统的吓唬教育法。四、关于插艾叶。艾叶具有浓郁的香味,是古代劳动人民发现的一味很好的中药,一直沿用至今。是一种吉祥的神草。最初,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用艾叶剪成老虎形状,贴在门上,叫艾虎,作用不言而喻。后来人们又装在香袋里,有的装成各种装饰品佩戴于身,大人小孩都带,尤其妇女佩戴最多,有一句谚语叫“戴艾不怕日出怪”。“日出怪”就是生出的孩子不正常,奇离古怪的意思。如果正当生孩子的妇女这天佩戴艾叶,生出的孩子一定是健康正常的。现在人们为了方便,到野外摘几根艾草,放在门前就了事,其实很多人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而且有很多人连艾草都不认识。关于艾草,劳动人民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端午的早上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到野外把艾草连根拔起,如果看到根部有白色的鲜嫩的芽根生出,说明今年的年景好;如果是干枯的没有嫩根生出,说明今年可能收成不好。五、还有一句谚语叫“五月端午的蛤蟆躲灾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小时候,每到夏天,我们都能听到野外荷塘里蛤蟆欢快的叫声。奇怪的是,在端午节这天很少能听到蛤蟆的叫声。什么原因呢?老人们说:“出去躲灾了。”以前,小孩子在夏天容易得一种病,叫痄腮,也就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两腮肿大。老年人说,如果在端午节这天逮一只蛤蟆,把以前写字用的墨棒,插在蛤蟆嘴里,然后把蛤蟆倒挂在室外晾干,如果遇到小孩子得了这种病,只要把晾干的蛤蟆含着的墨在腮上画个圈,就不会扩散,而且好的很快。还说身上长了毒疮,用这种方法也能治愈。这叫以毒攻毒。蛤蟆其实就是咱们说的癞蛤蟆,身上那些吓人的毒瘤,里边的白色液体是剧毒。蛤蟆是益虫,现在,我们不要轻易去做这件事啊!六、大家都知道一部经典戏剧叫《白蛇传》,里边有一个情节,是许仙受了法海的教唆,端午节回家逼着与白娘子喝雄黄酒,结果白娘子现出了真身,把许仙吓了个半死。这说明,蛇怕什么?对了,就是怕雄黄酒。因此,也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建议不要喝,万一你身边有美女蛇呢?七、最后说说粽子。我以前说过,我们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吃有关。每个节日似乎都有一种对应的食物。那么粽子是怎么来的呢?首先告诉你,可不是因为屈原跳了汨罗江才有了粽子。我们先看这个“粽”字的构成,它是由一个“米”字和一个“宗”字构成的。而“宗”字是什么意思呢?最早它是一个象形字,是在一个屋里放一个牌位的样子,其实就是祭祀,后来引申为“祖宗”。这样“米”字和“宗”字合起来就是用“米”祭祀的意思。古代人们崇尚自然、崇尚五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用苇叶包米,做成精美的食物,就是对神的最大虔诚。这种习俗,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而屈原到了战国后期。说透了,到了秦朝,可以说对屈原恨之入骨,至少在国家不会纪念他。我们现在在这一天纪念屈原,其实那是与民俗的一个巧合。在我们北方,以前也包粽子,但是不是用糯米,而是用黄米,就是黍碾成米,叫黄米。而“黍”是我们传统的五谷之一,所以最早的粽子,是用黄米做而不是用糯米。做法各地口味不同,配料也不同,尤其南方和北方。
人常说:“十里乡俗不一般。”我讲的这些,与各地民俗不尽相同,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民革阳泉市委会文史委主任、民革平定支部副主委、平定县二轮修志总纂李明义)
端午节安康动动手指宣传民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