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起源 >> ldquo端午特辑rdquo古代
端阳渐近艾草香
午日沐浴以兰汤
快舟乘风破雪浪
乐则登高饮雄黄
送去五月的芬芳,迎来六月的时光,又是一年端午佳节,紧随着夏日的脚步款款而来。今天,我们吃着飘香万里的粽子、游玩于大街小巷之间、欣赏着百舸争流的壮丽景象,端午节的盛况令人流连。
那么,古时的端午节,又该是怎样一番光景呢?让我们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射粉团(题:唐宮中造粉团角黍飣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粉团,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犹今之麻团,角黍则是粽子。将粉团和粽子放入盘中,用小弓射箭,射中即可食用。
这是麻团,左边的麻团可在早上的早点铺见到。(右边的小编也没见过~)
赐枭羹(题:漢令郡國貢梟為羹賜官以惡鳥,故食之。)
枭羹,即是以枭肉制做的羹汤。“枭”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不孝的鸟,皇帝制做枭羹以赐臣下,寓有除绝邪恶之意。最终并未被流传下来。
有一说法:枭鸟即为猫头鹰(《诗经·大雅·瞻卬(yǎng)》中提到“为枭为鸱”,其中的鸱即为猫头鹰,而枭是一种与鸱鸺相似的鸟)
采药草(题:五日午時蓄採眾葯治病,最效驗。)
在端午时节天气燥热,人容易生病,蛇虫繁殖也容易把人咬伤。所以人们在这个时间采很多草药治病防病,而此时草药茎叶正好成熟,药性也最好。于是形成了端午采药、施药的习俗。
陆游写到“旧俗方储药”,正是在端午时开始按照旧俗储备药。
养鸲鹆(题:取鴝鵒兒毛羽新成者去舌尖,養之皆善語)
鸲鹆(qúyù),就是八哥,是却很聪明,极善效鸣其他鸟类的声音。人们发现了野生的鸲鹆有模仿人语的能力,于是将其捕来有意地调教驯化,而这个训练的最好时间据说就在每年的端午。
(这就是八哥呀)
悬艾人(题: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在端午这一天,人们采摘艾草,编织成人形,悬挂在自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赵蕃《端午三首》
系彩丝(题:系采絲,以五色絲系臂,謂之長命縷。)
端午所系的彩丝,是代表吉祥的饰物,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分别代表五行,并象征五色龙,使人健康长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苏轼《浣溪沙·端午》
裹角黍(题: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贊時也。)
角黍,即粽子。端午节最著名的节俗当属包粽子和吃粽子。粽子又称为角黍、筒、水团、白团等,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不加水的干团,还有杂以五色人兽花果的滴粉团等等,北方以甜味为主,南方则甜少咸多。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欧阳修《渔家傲》
观竞渡(题:觀競渡,聚眾臨流稱為龍舟勝會)
赛龙舟是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追悼屈原。在屈原投江的湖南汨罗县,龙舟竞渡前必定先往屈子祠朝庙,披红布于龙舟之龙头上,将龙头供于祠中祭拜,之后再安回船上。
年5月18日,赛龙舟”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卢肇《竞渡诗》
端
午
快
乐
编辑
刘可欣
责任编辑
隆晶
审稿人
马悦
部分图源自网络
古画出自清·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合肥较好的白癜风医院河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qy/30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