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习俗 >> 端午节的风俗你知道多少寒冰读史
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草、挂香囊……这些欢庆节日的习俗为端午节增添了不少文化符号,也让它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夏季盼望的重要节令。关于端午节,除了粽子,我们还该记得什么呢?那些曾经的习俗在你心中还保留多少?
祭祀——流传下来的赛龙舟、吃粽子
端午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驱灾,也就是祛毒除恶、辟邪驱鬼;另一类就是祭祀,由龙图腾的祭祀,转而为具体历史人物的祭祀。
先来说说祭祀。如今,端午节的祭祀活动主要保留着赛龙舟和吃粽子两大仪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
“在民间传说里,因为鱼、虾怕龙,所以当地百姓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鱼吃掉。”民俗专家常嗣新说。
除了屈原,关于端午祭祀的对象还有种种其他的说法。比如祭祀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祭祀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祭祀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祭祀东汉孝女曹娥等。赛龙舟和吃粽子这些习俗,就在这种祭祀活动中流传下来,成为端午节最知名、最重要的民俗活动。
辟邪——插艾草挂香囊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国时期,社会上还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端午时节空气潮湿,而艾草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净化空气。天津市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旧时过端午节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因此民间便一直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
“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亦有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祸害一方百姓,被神仙知道后,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与水怪决斗。降伏水怪后,水怪答应不去祸害神仙的子孙,如若违背诺言,愿被神仙用宝剑砍死。神仙与水怪约定,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属于神仙,未悬挂则归水怪所有。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传说也有驱邪避瘟之意。“香囊是否可以祈福不可考,但是端午香囊内大多装有艾叶、肉桂、菖蒲等中药粉,这些中药都有很好的杀虫驱蚊的作用。”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杨强说。
如今,端午香囊大都是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艾叶、白芷、肉桂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有些手巧的还会把许多小香包串起来,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过海”“鱼儿钻莲”“狮子滚绣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艾虎”等造型。
在端午节早晨,大人要把这些香囊给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囊里的气味可以祛病求福。随着历史的演变,祛病求福的观念渐渐淡化,香囊的制作却越来越精美,佩戴香囊的风俗也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