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习俗 >> 端午节真正的来历是什么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也是有名的爱国诗人,他忠心为国,提出了联齐抗秦、兴修水利等政策建议,但遭到了贵族集团的反对和排挤。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城,屈原悲痛欲绝,不愿苟活于世,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打捞,一直航行了很远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他们担心江鱼吃掉屈原的肉体,便用竹筒装满米、果实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鱼。后来又有人在竹筒外裹上芦苇叶或桐叶,并用彩色丝线扎紧以防漏水或散开。这就是粽子的由来。除了投粽子外,当地百姓还在船上敲锣打鼓、撒菖蒲艾草等以驱赶恶鬼邪气。这就是划龙舟和挂艾草菖蒲等习俗的由来。
从此以后,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便纷纷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等以纪念屈原,并祈求平安吉祥。这就是端午节最主要的来历和习俗。
当然,端午节还有其他不同地区或民族所流传或保留下来的来历和习俗。例如: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和含义。端午节还源于对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在仲夏端午时分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
端午节也有纪念伍子胥的说法,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因为父兄被楚王杀害而逃到吴国,后来帮助吴王灭掉了楚国。伍子胥死后化为涛神,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江浙一带的人民都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这个传说最早见于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