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习俗 >> 端午中国人的传承,端午习俗起源于古代禊礼
端者,端正,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故,端为始;午者,正中,“一纵一横为午”,纵横交错才正中;由此,阴阳交错立正,是为端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提到端午,首先会想到艾叶和粽香,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又叫五月节,是一个流传较广的民俗性节日。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殒身,端午节便被染上了爱国主义的色彩,有了纪念的意味。实际上,端午节的起源比我们能够想象的时间要早得多,不仅可以追溯到三代时的禊礼,甚至是更古老的先民习俗。
关于禊礼,应劭认为:“禊,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望衍,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禊者,洁也。春者,蠢也,蠢蠢摇动也。《尚书》‘以殷仲春,厥民析’,言人解析也。疗生疾之时,故于水上衅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分祉也。”(《风俗通义》卷八)这样看来,褉礼是在“蠢蠢摇动”的春天的水边进行的一种洗浴活动。仲春之月,万物萌动之际,人们来到河边,洗涤一个冬天累积的尘垢,以及过往的积恶,使自己能够以洁净的躯体和爽利的精神,迎接春天的到来,从而获得福祉。《后汉书·礼仪志》颇为详细地记载了汉代禊礼的盛况:“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刘昭注:“谓之禊也”。从应劭和刘昭的解释可以知道,禊礼即为《周礼》女巫所职的祓除礼。
有关三月上巳习俗的描绘,最典型的莫过于春秋时期的郑国。《诗经·郑风·溱洧》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在春天的溱洧水滨,士与女秉兰祓除,相与戏谑,摒除了礼制僵硬的束缚,完全体现了天人合一、性情合一的自然人生状态的真诠。
《韩诗》薛君《章句》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后汉书·礼仪志》注)三月上巳的祓禊礼,原本是洗浴求子之义,在郑国又衍申出了“招魂续魄”的内涵,以至于战国后期楚国出现了《招魂》诗,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魂魄,于道而言之,是指自然的天地二气。《淮南子·主术训》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于天道。”仲春二月,招魂续魄的目的在于唤回被凛冽寒冬封藏的蕴含勃勃生机的天地之气,“天气为魂”实乃阳神,“地气为魄”是指阴神,阴阳和合才会呈现出阳春发生的一切机理,即所谓“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淮南子·俶真训》),所以,才有“秉兰草”而祓除、相约于溱洧之滨的欢歌谑笑。于器而言之,是指祭祀的仪式。《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含玉,复衣裳。”郑司农云:“复,招魂也。衣裳,生时服。招魂复魄于大庙,至四郊。”
到了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直至南朝梁,五月五日还是被称为浴兰节的。在这一天,四民出行踏青,采艾草等,手臂系五色丝线,馈赠礼物,和我们今天的端午节习俗几乎是一致的。
《竞渡歌》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如今,端午节从天象崇拜,上古时代祭龙演变成为家喻户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端午节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的习俗丰富又趣味,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放纸鸢、荡秋千、系百索子、赠香扇、晒百日姜、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子、采药制茶、立蛋、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打午时水、浸龙舟水、九狮拜象、放纸龙、点艾条、薰苍术、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节庆食品诸如粽子、五黄、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饼、菖蒲酒、雄黄酒、午时茶等等。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一代又一代人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屈原等历史人物附着在节日上赋予祭祀或其它意义,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端午节设立初衷就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安康"一词,在生活惯用上一般用于祝福的对象是老年人。“端午节安康”,在文献上无任何相关记载,于近年才始流传。很多古人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祝“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
事实上,端午节的起源与任何人的投江都没有关系,端午节是可以庆祝、可以快乐的节日,而真正起源于祭祀的节日同样也可以庆祝快乐的。中国传统的民俗大节大多数都与祭祀有关,端午节因赋予有祭祀成分而不能互道"快乐",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认知的说法,它还窄化了端午节的形式和内容。流传的不能端午节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只是噱头罢了,并无依据。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感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nr/3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