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习俗 >> 为什么会有端午避五毒的习俗呢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
俗语“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那么这里说的“毒”到底是什么呢?
为什么民间会有端午避五毒的习俗呢?
五月初五--驱五毒
传说在农历五月,阴阳之气相争
邪祟、鬼魅、百毒、瘟疫等
随着酷暑的到来而慢慢猖獗
从易理上看,五月,五行属火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阳气达到最旺
火旺至极,此时阳气外散
内里虚弱,人体就易受邪气干扰
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驱赶“五毒”的日子
“五毒”是指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天热了,五毒开始孽生
尤其疫情肆虐的时候
细菌和病毒也开始活跃起来了
古人都是怎么预防的呢?
1、悬艾于门庭--斩千邪
从药理上看艾叶性苦、辛、温,有入脾、肝、肾经的作用,可平衡阴阳,预防疾病,还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艾草药还可预防疾病,且对防蚊驱虫有很好的作用。
2、佩香囊聚香凝神--避邪驱瘟
佩戴中药香囊源自中医的“衣冠疗法”,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香囊防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医认为芳香能辟秽、醒脾也可安神。佩戴香囊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充足,免疫力提高,食欲增进,改善情绪,病邪就不容易侵犯。
3、药浴扶正祛病--强身健体
农历五月,天气炎热,各种病毒疫病开始流行,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古代人民便有了端午节药浴的风俗,药浴指以药物浸浴。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毛孔同时也有很强的吸收功能。药浴从毛孔吸收进入体内,能清热解毒、祛湿止痒、驱散邪气、增强皮肤免疫力。这不仅是习俗、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医“治未病”的简易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