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节千年历史演变,国画里的端午

发布时间:2020-10-18 9:49:47   点击数:
白癜风个体化治疗方案 http://m.39.net/pf/a_4639112.html

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入选理由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余年历史。端午节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端”字有“初始”之意,而按照中国传统的干支纪时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称之为端午,又称端五、重午、重五。

端午的别称很多,五月五日,古人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所以它又称端阳、午节。明清时,北京人还称其为“五月节”或“女儿节”。

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日”则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风尚,附会以纪念屈原逝世而最后成形。

历史上以端午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众多,

品赏这些传世名画,独特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跃然纸上。

郎世宁

午瑞图

郎世宁的《午瑞图》是一幅近似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蜀葵花,托盘里面盛有李子、樱桃等时令水果,几个粽子散落一旁,散发着浓浓的节日气息。就构图而言,画中物品聚散有致,三角形的布局带给画面稳定感,而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地变化展示了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见于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此幅作品虽无落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作于雍正十年,是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

罗聘

端午图

此画所绘均为端午节常见之物,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孤诣。着色鲜丽,艳而不俗。

任伯年

端午图

任伯年的《端午图》则素朴清雅,寥寥几笔,韵味十足,似乎可见作者饮黄酒小酌的悠闲场景。端午节吃黄鱼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任伯年小酌的时候自然忘不了这一点。

陈半丁

天中五瑞图

“夏月枇杷黄似桔,年年新果第一批。”“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端午前后,正式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节,画家的笔下除了粽子,当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

齐白石

五日吉祥

齐白石绘端午节时令画,画中可见“五日节”家家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艾叶偏倚右侧,左侧菖蒲又称蒲剑,画中数笔,以花青写之,浓墨勾茎,不失“剑气”。简单几笔便微妙地表现出棕子的棱角转折,浓墨乾笔写出棕绳,旁搭配造型简洁的酒壶、酒杯。

齐白石

端午

一盘红樱桃、两个粽子,巧妙点出作品的主题。凸现出老人节日的欢愉及生活的热情,诗一般隽永感人。最精彩处当属散落盘外的三粒樱桃及右上角的款识,一下子将画面平正的布局激活了。

齐白石

端午美味图

此帧端午图作于年,已是白石老人最晚年之作。雄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胜多,以寥寥几笔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画作中极其少见,他们代表了与普通人同乐同忧的东西,蕴涵着朴素的思想感情。

王振鹏|龙舟夺标图(局部)

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龙舟夺标图》,描绘的是皇室在宫廷后苑金明池举办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画面上殿阁巍峨,宏伟壮丽;湖面旌旗猎猎,龙舟竞发,橹桨奋动;岸上观者如云,人头攒动。

王时敏|端午图

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端午图》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该图所绘花卉笔墨简练洁净,清新古雅,表现了吉祥喜庆的意境。

元·吴廷晖绘|龙舟夺标

元人王振鹏|龙舟竞渡图

张择端|金明争标图

崔护程宗元|龙舟夺标图

郑重|龙舟竞渡图

明·陆治绘|端阳即景图

清·余樨绘|端阳景图

黄慎笔下的钟馗

清代画家黄慎曾画过一幅《端午钟馗图》,画中我们可看到钟馗与孩子嬉戏,而且从钟馗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可以看到放置的菖蒲和艾叶。

中华收藏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nr/313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