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节文化与端午节诗词

发布时间:2016-10-26 8:08:07   点击数:
端午节文化与端午节诗词

想起一句歌词“最难忘记是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在我们这个节奏和压力都与日俱增,世间一切甚至连人自身都不断商品化的时代,相思是不算很酷的一种状态。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文人是最看中这个感情,端午节,起源于相思,必然给予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情感与文化。

网上很火的帖子说的言之凿凿,端午节,是不可以祝别人快乐的,最多说祝您安康,这个意见大家觉得如何?我是觉得背后其实是代表着人们对端午节文化的思索。

一、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和敬佩

端午节显然不属于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批节日,必然是产生于一定时期之后。比较大众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最早屈原的记载可以见于史记,司马迁用文学的笔法写出来的是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人生态度,但是端午节的记载并没有出现在史记里,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于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对屈原,我们在文化上给予极大的尊崇与抬高。实际上也和司马迁的笔有关,历史上屈原的能力和地位并非有什么特殊之处,我们记住屈原更多的是他的作品。司马迁的写作中带有深厚的文学色彩,描写的不一定是历史,而是文化,是文学。史记中,屈原贾谊是放在一篇列传中写的,主要是怀念他“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伟大人格,推崇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高深造诣和作品《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并无第三人在场,屈原也没有什么日记流传下来,这么优美的话语和言辞,那就只能是作者自己的文学创作了。所以史记中的屈原是文学上的屈原而不一定是历史上的,屈原与其说是历史人物,不如说是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的主旋律就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他爱的也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中国,而是楚国。在周朝时期楚国是最早称王的诸侯,绝对是最早出现的不稳定与搞独立的典型,楚国军队曾淹死过周天子,这在维护统一的中国文化看简直是蛮夷之邦。屈原爱楚国,难道不是助长分离和独立么?难道不是破坏统一与团结么?当然这个问题很难说清,但是屈原的情怀在司马迁的笔下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至少这坚持理想与信念的意志,就和质本洁来还洁去有的一拼,人世间真善美有这么一股子劲头。所以人们对于屈原,还有一种敬佩的感情。

其实仔细查一下资料,端午节的来源还有别的说法,比如纪念孝女曹娥,纪念吴国的伍子胥,纪念鉴湖女侠秋瑾等等,但无论如何,粽子、龙舟,甚至踏青、戴荷包,都是和纪念有关,不管纪念谁,都是符合中国人值得纪念的文化,不管纪念什么,这些人身上都有一些品格值得引起我们思索。这么看来,无论端午节是纪念谁,这个纪念总是要严肃、深沉甚至于有所寄托的,自己想快乐无可厚非,但如果希望大家在这一天都快乐,那就有一点不合时宜。所以我觉得还是祝别人安康的好,至少显得有文化和内涵。

二、端午节的诗词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四季中正好是春季向夏季过度的日子,中国的传统,正好是春季的清明、夏季的端午、秋季的中秋与冬季的除夕构成了四大节日,中国传统中纪念节日的诗词最多,端午的诗词当然不能少。我们透过诗词的意境也能看到传统人们对端午的看法。

主旋律的诗歌当然是纪念屈原和家国情怀的,比如北宋的张耒,有一首和端午,就是典型代表: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当然这样的诗歌读起来和看新闻联播也差不多,毕竟主旋律么,大体上都相似。

元朝的舒頔有一首词小重山,开始非主流,写道“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可见只要是节日,人们先想到的是庆祝和娱乐,反而忘记了这个节日是需要凭吊和严肃的。

当然更多的诗词是拿着端午作为引子,寄托自己的感情的,比如苏东坡的一首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就是和端午节的传统与文化不相关了,佳人是可以在任何时刻去思念的,难道中秋除夕就不可以么?只是借着端午,这个文化符号,作者赋予自己的感情罢了。

说道寄托感情,那就是婉约派的诗词,说起婉约,怎么能没有纳兰容若呢?他也有一首写在端午的摸鱼儿: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

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容若的笔下,端午之日逢雨,雨中凭眺,见景生情。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故作者上片先描绘了此日雨中凭眺的所见之景,而于下片转入抒情,抒发了对屈原的隐曲的深情。作者的感情细致含婉幽怨,他之所以在端午想起美人的哀伤,完全是因为他觉得屈原投江的委屈,就和美人流泪落在鲛帕上是一样的,屈原,端午都是作者引发这种感慨的一个机会而已。

好一句“谁复吊沅湘?”,谁会要求我们一定要在端午节去汨罗江哭屈原呢?既然是节日,那么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玩也好,旅游、探亲、访友也好,就当作是一个释放的机会吧。不过,一些传统和文化还需要延续,否则少年一代长大后会说端午节是要吃pizza吧?或者在清明节来一句“节日快乐”,这都是细一想极为恐怖的事情。

端午节安康

赞赏

人赞赏









































知名白癜风医院
北京公立医院里哪所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nr/16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