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节人民摄影带你感受各地民俗文化

发布时间:2021-7-21 16:55:27   点击数:
彭洋讲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

五月五,端午节。

赛龙舟,

食粽子,

佩香囊,

悬艾叶菖蒲,

挂钟馗画像,

系五色丝线,

涂雄黄药酒。

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全国各地在端午节这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端午节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虽不尽相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来跟小编一起感受各地的端午民俗文化吧。   

三溪风情龙舟夜渡

梦蝶|文 林琼|图

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福建侨乡长乐市江田镇三溪村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当地独有的端午习俗——夜赛龙舟一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摄影人。

三溪村位于福建省长乐市江田镇,距长乐市区15公里。亦名鼎溪,因潼溪、南溪、北溪汇集于此而得名。风景优美,人文景观颇具特色。有诗赞曰:“列嶂如屏挂望中,流霞晚罩气熊熊。斑斓五色迷苍洞,盘郁千层拥碧穹。散绮遥连江练净,腾辉斜接日华红。溪山不数吴航胜,第一曾闻品晦翁。”

由于三溪村的溪流多,数百年来一直保留着龙舟竞渡的传统。三溪从古至今依水建厝,因水生灵。龙舟赛便成为当地劳动人民百年来的智慧结晶,不仅远近闻名,在他们心中还凝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乡愁。龙舟赛的热闹程度不亚于传统春节,每逢端午,在外打拼的三溪人便会不远千里赶回家中。他们通常会约上幼时三两好友,组建一支威武勇猛的龙舟队。三溪龙舟还有其特色,妇女也可上舟竞渡。这些女将,装束整齐,动作划一,眉宇间无不气宇轩昂。

端午节前后晚上,溪水岸边路灯齐明。再配上家家户户的灯光,照射在清澈的水面上,一条溪水被照的光彩夺目。龙舟往返游弋其上,如同蛟龙穿梭。村中河道,有直有湾,舟行弯道,犹如惊弓之鸟,穿梭而过。过弯道者,掌舵最为辛苦。弯腰马步,全靠臂力。河道弯处,不仅水道狭窄,而且弯急。

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只见浆橹飞舞、水花迸溅。一艘艘龙舟像箭一样射出,船首犁开溪水金花万点。此时,满溪炸响的鞭炮声、船上划桨的吆喝声和岸上观众的欢叫声,交相呼应,弥漫溪河两岸……

真可谓一年一度的龙舟狂欢,一年一度的民间盛典。

台儿庄民俗闹端午

杨坤|图文

粽子飘香喜气盈盈,龙舟竞渡充满豪情。

每年端午节,来自俄罗斯、台湾、香港、澳门、北京大学、台儿庄古运河等数十支龙舟队都要在台儿庄古运河月河上演一幕幕巅峰对决。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参赛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劈波斩浪,飞驰而去,直奔终点。鼓点阵阵如惊雷,呐喊声声显威风——船上战鼓激越,节奏鲜明,健儿们动作一致,整齐划一,在鼓手指挥下奋勇争先。岸上,人山人海,万人空巷,欢呼声、呐喊声响成一片。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台儿庄地处鲁南,应该算是北方,但运河流经台儿庄,在沟通南北货物的同时,也促进南北文化和民俗的交流。“五月五,龙舟下水打烂鼓”,划龙舟,深受台儿庄人民的喜爱,是一项参与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自年起,台儿庄开始举办“台儿庄大运河国际龙舟赛”,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使龙舟大赛走出山东、走向世界。

台儿庄地处南北过渡带,是运河上重要的“水旱码头”,“南人乘船,北人骑马”的分界线。明万历32年(公元年),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开通,而后不断疏浚改造,通航能力不断提高,公元年,通过这里的粮船达余只。大量的商船、民船都要经过台儿庄,因此人气十分旺盛,商贸业十分繁荣,成了京杭大运河上少有的水陆码头和货物集散地,出现了“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华景象。

台儿庄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历史、人文、民俗方面的内涵至为深厚,地域特征极为明显,民俗表演丰富多彩。时至今日,在台儿庄街头活态传承的戏曲曲艺就有山东大鼓、渔鼓道情、拉魂腔、山东快书、鲁南皮影等,游客在台儿庄,往往和民间艺人不期而遇。配合龙舟大赛,台儿庄还有南北狮王争霸,北狮威猛雄壮、气势恢宏,南狮腾高跃低、精巧灵动,高桩舞狮更让人叹为观止。每年端午节,古城还举办旱地龙舟和包粽子比赛,前者参与众多,妙趣横生,齐心协力,粽子则香飘十里,美味可口。

每当入夜,运河两岸,华灯初上,处处花灯,把运河装扮得分外美丽。夜幕下的台儿庄,还举办千年传承的打铁花表演,勇敢的民间艺人,把烧到摄氏度的铁水,撒向空中,幻化出万千美丽造型,而一群更加生猛的年轻人,手舞巨龙,在铁花中穿行,铁花四溅,巨龙夭矫飞动,观者动容,掌声雷动。

天下第一庄——台儿庄不仅哺育了一方百姓,也孕育了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是游客心灵的栖息之地,也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陕西关中忆香包

宋渭涛|图文

陕西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在陕西关中,每逢端午节,妇女和儿童都会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

端午节前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吃五谷杂粮容易生病,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

香包,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有些地方还有新嫁娘赠送亲友香包的习俗,人们认为新娘子带有喜气,由她亲手做的香包,更能祛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节,新嫁娘必须缝制香包分送亲友,香包这一送,少说要送一两百个,除了送给亲友之外,多半是送给小孩子们佩戴,这是出自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爱,希望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诸邪远避,同样也可以送给长辈以示尊敬和孝道。

送给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远了,一针一线都充满着无限柔情。在以前,妇女们在子女情人要出远门时,都会缝制香包让他们带在身上,一方面保佑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们,家乡有人倚门守候,应该早日归来。

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子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祛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

在陕西关中农村,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亭台楼阁、几何图案,以及人物等等均可成为香包刺绣的题材。心灵手巧的民间艺术家们,凭着一针一线一把剪刀,把活灵活现的龙、凤、金鱼、小老虎、狮子、蛇、蟾蜍、壁虎、蜈蚣、蝎子等图案呈现在世人面前,以此寄托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

桃花潭上赛龙舟

管彤|文 秦祖泉|图

桃花潭,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境内(青弋江上游),距县城40公里。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

桃花潭之所以闻名中外,不仅在于其山色、潭水的风光,更因唐代诗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而名扬天下。桃花潭赛龙舟活动是一项传统的民间习俗,自唐而始,桃花潭当地百姓对大诗人李白的怀念之情延续至今,这种怀念之情也寄托在了每年的端午龙舟赛上。

作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赛龙舟和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不过,泾县桃花潭龙舟赛却另有一番来历。

相传元末明初时,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在江西鄱阳湖战败后,陈友谅部下张定边携侄张佑宝避难到泾县桃花潭畔。张定边胸怀“东山再起”之志,招兵买马后,为了掩人耳目以达到训练水兵的目的,便采取了赛龙舟的形式。由于是用于在打仗中传递号令,“龙舟号子”气势雄壮,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桃花潭的龙舟赛既积淀着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又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还融合了当地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有着抹不去的独有魅力。

每年的龙舟赛都是在当年汪伦送别李白的桃花潭上举行,东岸是汪伦送别李白的“踏歌古岸”,西岸是怀念诗仙的“怀仙阁”。从古至今,当地不同的姓氏和村落之间,通过共同参与这项传统活动,传承当年淳朴真挚的情谊,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除了赛龙舟这一主要项目外,桃花潭水域、青弋江河道陈村大桥水域还会进行传统捕鱼表演、包粽子体验、传统民俗“打连响”表演,让游客大呼过瘾。

围绕桃花潭赛龙舟这一传统民间习俗,泾县还打造了各类文化旅游体育精彩赛事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泾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皇城相府“粽”想你

毛国华|文 范国庆|图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端午节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划龙舟与祭龙。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黄等。

艾叶飘香时,又逢端午来,年年节依旧,岁岁意浓浓。每年端午节,皇城相府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也为众多摄影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拍摄机会。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境内,东与河南省焦作市、新乡、郑州等地区相接,南与河南济源、洛阳毗邻,西隔中条山与山西省的运城、侯马市相邻。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有石牌楼、中道庄、河山楼、紫云阡,御书楼金、斗筑居、藏兵洞等十多处景观。

(刊发于人民摄影报年第23期·9版)

统筹|侯思远

编辑|王 华

美编|盛璐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26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