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活动 >> 感知端午习俗传承中国文化我校高一三部开
供稿:高一三部
编辑:办公室
又是一年端午到,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我校高一三部组织开展了“云端”庆端午主题活动。同学们利用网络查找端午节的由来、别称和习俗,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在家动手帮忙包粽子……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感受着传统文化的节日气息,在爱的浓郁氛围中感知中国传统节日的幸福感。作诗篇
又是一年端阳到,龙舟竞渡粽香飘,
千门万户垂菖蒲,盈盈手腕配丝绦,
艾叶香囊神清爽,彩色葫芦福绵长,
缅怀屈原气节高,爱国情怀倍自豪!
——班李运圣
作画篇
端午知识集锦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纪念屈原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年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后来这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班别沛昀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我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二十八宿”,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即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在《易经》中,“飞龙在天”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李欣语整理诗句: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2、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3、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4、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5、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6、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赵维彤摘录实践篇
班
李运圣
班
刁奕然
班
武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