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的ldquo4大创意活

发布时间:2021-5-4 16:36:57   点击数:
白癜风前沿检测技术哪家医院最好 http://www.hhlsq.com/bdfdddys/bdffb/m/75.html

端午的“4大创意活动”

和“5大热点写作素材”

文/郭学萍

01

今年的端午节有些特别,它是21世纪最晚的三次端午节中的一次。虽然端午节每年固定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但它在阳历中的日期却非常不固定。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闰月”。

农历庚子鼠年为闰年,增加了一个“闰四月”。受“闰四月”影响,今年端午节对应的阳历日期自然就落在了6月25日。

21世纪年内一共有3次端午节最晚的年份,分别是年、年和年,对应的阳历日期都是6月25日。所以说,端午节是21世纪最晚的三次端午节中的一次。

02

想到还有一天就可以放假,不知道你是否和长辫子老师一样,内心充满喜悦。在高兴之余,我还是不忘和大家分享《端午的“4大创意活动”和“5大热点写作素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端午创意

序号

类别

名称

具体活动

习俗

纪念名人

纪念屈原

伍子胥的忌辰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避邪驱毒

端午又称

“五毒日”

用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艾叶酒等避邪驱毒

用植物(艾蒿、菖蒲等)辟邪

用神像、符图等驱邪

用手工制灵物(挂香囊、缠五色丝、剪五毒等)辟邪

养生保健

吃粽子——清热除烦

涂雄黄酒——杀虫解毒

挂香囊——散风驱寒

体育活动

赛龙舟

校园“旱舟赛”

文化活动

团圆节

诗歌节

粽子

粽叶

常规:颜色(绿色)/形状(扁长)/味道(清香)

创意:不用粽叶,用玉米叶、芭蕉叶、竹叶等

糯米

常规:糯米

创意:发芽糙米、西米、紫薯、奶黄等

辅料

常规:豆类、肉类、蛋黄等

创意:冰激凌粽等

形状

常规;三角粽、四角粽、塔型粽

创意:驼背粽、雷州鸭乸[nǎ]粽

口味

常规:甜味、咸味

创意:香辣味、黑椒味、甜咸双拼粽等

做法

常规:煮着吃

创意:裹上蛋液煎着吃

寓意

纪念屈原:心形粽子包裹着一个伟大的爱国灵魂

功名高中:因为“粽”和“中”音近

光宗耀祖:因为“粽”和“宗”音近

话题

今年端午节是21世纪最晚的三次端午节中的一次

吟诵关于端午的诗句

端午出游

名人笔下的端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沈从文《端午日》

——湘西小镇有赛龙舟和捉鸭子

迟子建《故乡的吃食》

——童年曾对屈原传说心生疑惑

苏童在《祖母的季节》

——怀念祖母在我脖颈上挂“小脚粽”

张恨水《现代青年》

——“粽”有“高中”的好彩头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端午玩斗草游戏

ǎ

03

5大端午作文热点素材

(1)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2)端午节:我们该“端”什么?

(3)深刻感悟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

(4)我们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过好端午节日

(5)端午节,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04

(1)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它让人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芳香,重拾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两千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却绝非是唯一载体。已经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一道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和传统节日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为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刚毅,“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这些精神传承如同黄钟大吕,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苏轼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更能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今天,讲故事,游胜地,读经典,在端午节我们同样可以有更多仪式感,为日常生活注入文化雅趣,在细味时序更替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延续数千年,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粽子可以甜也可以咸,端午可以祝快乐也可以道安康,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05

(2)端午节:我们该“端”什么?

  

每年端午节期间,总是有人在   实际上,端午和春节、中秋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醒目符号之一,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充满了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积淀了中华文化的亲情、和善传统,充盈着和谐、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蕴涵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于端午而言,更多承载的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活力贲张与家国情怀,除了要端上“粽子”,更要端起“节日文化”,给古老的端午注入新的因子,这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命所在。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是旧时的一首端午民谣,生动地表现了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这些民俗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精神和情感,并内化为全民的情感体验,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从这一点说,我们过端午,不能把认知止于简单的“吃粽子”上,还要把传统的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通过开展各类地方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充实端午的节日文化内涵,不仅要有粽子味道,更要有文化味道。

  毋庸讳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而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国家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三大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倡导公民过好传统节日,无不有着特殊的时代价值。

因此说,端午节应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不能仅仅拘泥于“祭祀”,任何时候端午节本身所代表的中华精神和价值内核都不能丢失,我们必须“端”得正、“端”得稳,让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

06

(3)深刻感悟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中秋等民俗节日一样,素来备受官方和民间的共同重视,被赋予了相当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元素,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之成为观照中华文化、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如何把端午节过得更有仪式感也更具时代意义,也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享民俗趣。吃粽子、挂香囊、置艾草、赛龙舟、驱五毒、馀雄黄酒、悬钟馗像……经过千年演进,端午节的这些习俗至今仍被传承下来,不仅保持了别具一格的节日特色,而且给人们带来特别的节日乐趣和体验。尤其是作为最主要标配的粽子,尽管早已步入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时代,但人们还是乐于亲自动手做,既沿袭传统口味又尝试花样翻新,吃粽子不再满足于“饱口福”,而更看重节庆的氛围和乐趣。

品文化味。端午节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也是其之所以经久不衰,并且日益为国外民众认同、热捧的关键所在。节气文化。我国古代民间就十分重视节气、生活、生产规律的研究,不少民俗节日都与特定的“节气”相对应,农历五月初五接近夏至,是白天最长、阳气最旺时节,故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凸显出天人相应的朴素思想;健康文化。阳盛易伤人,也易于害虫繁殖、病毒传播,故而有了艾草醺毒、雄黄驱毒等原始“秘方”,可见祖先们对健康养生颇有讲究;进取文化。端午之际万物生长极其旺盛,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多地有赛龙舟民俗,正流露出昂扬向上、拼搏进取的心态。

抒爱国情。历史上端午节起源有多个版本的传说,爱国诗人屈原遭流放后因报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民众纷纷自发划船寻找、营救,为保屈原遗体不被鱼虾所食,家家户户都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划船、投粽子,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约定俗成,得到民众最广泛的默契,清楚地表明爱国主义情怀自古以来就根植在炎黄子孙心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端午节不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端午节缅怀爱国诗人,寄予着人们对国强民富的执著愿景,也激励着我们为未来美好生活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端午节过得更有仪式感,不忘节俗初心、感悟家国情怀、融入时代元素,既是一种民俗敬畏和文明传承,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精神坚守。

07

(4)我们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过好端午节日

端午节是中国的古老传统节日,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年复一年,延续至今,多年过去了。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民间有很多种解释和说法,其中传说最广和最有影响的是纪念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著《离骚》曾写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抒情诗,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是具有辩证思维的诗句,激励和震撼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展示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千古不衰的绝句,是人类的大智慧。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后来屈原遭谗言免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又无力回天,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用酒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因为害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就逐渐发展成粽子。从那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人们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两千多年前的端午节就这样一代代地延续至今,一直红红火火,未曾衰减。如今更是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让大家来庆祝这个节日。如何度过这个节日?我想,除了阖家欢聚,吃粽子、喝雄黄酒、戴香包、赛龙舟外,还应寓教于乐,通过过端午节,增加爱国主义情怀,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加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过出端午节的应有意义来。

通过过端午节,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所有传统节日里,这个节日是最直接与爱国主义精神挂钩的。过端午节,一定不要忘记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本意。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为了自己的祖国呕心沥血,忍辱负重。即便是受到冷遇与不解,他的爱国之心也未曾稍减,“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便是被一再地迫害打击,仍要“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即便是国破家亡,到了最后关头,他仍对祖国不离不弃,“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这种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代代相传,尤其是应通过端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08

(5)端午节,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又是一年粽子飘香,又是一年端午佳节。

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过端午节的形式多种多样,甚至各地风俗也有差异,有赛龙舟、吃粽子的、有插艾蒿、喝雄黄酒的,有沐浴兰汤的,也有踏百草的,至于目的吗,或者纪念屈原以表达爱国情怀,或者驱毒避邪,寻求平安,亦或祈龙求雨,总之,虽是端午,却是形式不一,各有各的过法。

尽管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差异的背后,总有相似或者相同的民族心理,比如人们避凶求吉的需求,比如人们追念先贤的心理,而这些就是民族的文化心理。不管你出生在黄土高原,还是烟雨江南,亦或南越五岭,有差异更有相同。相同的肤色,相同的节日,相同的情怀。即使你在遥远的国外,你的味蕾,你的感觉,会告诉你,端午节来了!

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人文化自信更加张扬。曾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传统节日,再次来到我们身边。这当中,有商业炒作的力量,有内心深处对传统节日的呼唤,有民族文化的深切认同……不管如何,这总归是一件好事。当然,今人的端午节或许和古人的端午节已经有所不同,除却龙舟竞渡等形式相同之外,今人有更多的选择,吃和玩自是不必提,网络的发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为过端午提供了各种可能。因此,不必产生“今不如昔”的感叹,毕竟,任何传统节日在时代的行进中总是被时人赋予时代的特色。

看似是一个节日,其实是一种文化。端午唤起的是人们的家国情怀,唤起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切认同。凭任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只要高扬出自信的头颅,与时俱进,传统节日的文化圣火将生生不息!

特级教师:给儿童用得上的30个“创意写作”妙招特级教师:“+2X”暑期阅读推荐书单(最新版)父亲节特辑:统编教材中的“完美父亲”母亲节特辑:用50个创意刷屏“母亲节”清明节特辑:从6首古诗中感受清明文化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必背课文(低段·音频)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必背课文(中段·音频)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必背课文(高段·音频)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古诗文公开课(1-3讲)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古诗文公开课(4-6讲)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古诗文公开课(7-9讲)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古诗文公开课(10-12讲)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古诗文公开课(13-15讲)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地毯式”复习表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课后小练笔”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单元习作归类总复习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单元习作分解总复习

统编教材1-6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分解总复习

全国小学创意写作

“实验学校”“实验团队”“种子教师”名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24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