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安康端午节,把这些传统文化知识讲

发布时间:2021-2-27 22:02:43   点击数: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温良如水的时光,

在不经意间流淌。

伴随荷韵的清凉,

又是一年端午至。

艾香四季轮回,生活永远向前。

每年端午,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小时候,

端午是吃粽子戴五彩绳,

长大后,

端午是思念和归心似箭。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端午节。

端午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习俗

食粽

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赛龙舟

赛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挂艾草与菖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端午正值天气潮热,蚊虫滋生之时,艾草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人们用来挂在家门口驱病、防蚊、辟邪。

品读端午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屈原名句欣赏《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叹一声,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我是在哀叹百姓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离骚》

“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只要是追求我内心所向往和喜爱的,就算叫我死九次也不后悔!

《卜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不论人还是事物,都是各自有长处和短处的。

端午假期健康提示

端午节的习俗挂艾草、插菖蒲、佩香囊,里面有朱砂、雄黄和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外面用五彩缤纷的丝布包起来,再用五色丝线结成一串,据说有驱虫、避瘟和防病的功能。再就是用雄黄酒在小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

现在想想,这不就是防疫吗?原来我们伟大的民族自古就有防疫意识。

这个端午节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享受美好假期的同时,时刻不忘疫情防控,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尽好每个人的责任。

1、尽量减少人员聚集。无必要不走亲访友,提倡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19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