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静乐端午节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1-1-24 22:28:33   点击数:
北京学生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m.39.net/pf/a_4527124.html

静乐端午节的那些事

王彦峰

五月七彩的阳光慷慨地笼罩着丰腴的黄土高原,我站在姹紫嫣红的天地间,听着蜂飞蝶舞的声音,闻着花草散发出的清香自我陶醉。

童年时那一个个真真切切的镜头若如放电影一般闪现在眼前,是那样的清晰,又是那样的亲切,顷刻间使心变得明朗通透。“岁岁端午,今又端午,端午时节艾叶香”,悠悠的端午往事如一幅活生生的油画从眼底蔓延向故乡静乐,那个被酸甜甜的“溜米饭”,喷香的“油糕”和清香的艾叶熏染的节日再一次萦绕心头,思念浸染笔尖生花,在片片素笺上书写静乐五彩斑斓的端午。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民谣有:“粽子香,艾叶香,香满堂……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传说,相传早在先秦时代,古人认为农历五月初五为“阳极之日”,亦为“天中节”,这一天阳气极盛,会产生“热毒”之类的“邪气”,邪气会干扰家宅的平安,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于是就有了“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干邪”来驱邪避祸。又有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前后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最猖狂的日子,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五毒惧怕艾草和雄黄酒,于是人们在端午节佩戴艾叶、喝雄黄酒以驱除五毒。

也有文献记载说是纪念伍子胥的,还有说有纪念孝女曹娥的,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屈原渐渐成为大众所接受的主流,唐人文秀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因为屈原,这个节日便被赋予了厚重文化气息,更具有人文底蕴。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它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从民俗方面来讲,在老百姓眼中,这其实就是一个驱邪纳福的节日,体现了人们一种渴望美好生活的祝愿。

端午节来临之际,黄土高原上的静乐刚好播种完最后一种农作物——莜麦。下一阶段即将转入锄禾,于是这个节日就成为春播夏锄的分界线。古老的中国每个重要节气都有一个传统节日,这似乎是老天爷有意让农人放松休息几天。

在我充满思绪的脑海里,故乡的端午节是个很清新的节日,因为这个时候万物葱茏,草长莺飞,山欢水笑,空气清新。地里的庄稼竞相攀比着蹿长,随处飘来的花草芳香让浮想联翩。黄土高原上的静乐端午节当然比不上江南的隆重,在我的童年时光里,没有吃过粽子,更没有见过龙舟。但淳朴的静乐人因陋就简,别出心裁,端午节照样过的有板有眼。早在五月初一、初二,静乐人就把黍米淘上几遍后放在缸里发酵,等待有股酸甜甜的味道和酒香后,配上红枣在蒸笼里蒸熟,谓之“溜米饭”,等到凉了以后吃有一股酸甜甜的味道,而且劲道十足。端午前后,村子里的石碾也“吱扭吱扭”开始转开了,把黍子去壳成米,然后用凉水在大缸里浸泡一两天,用笊篱捞出滤干凉嗮后在碾子上碾成米面,上蒸笼蒸熟做成素糕,把素糕放到烧开的胡麻油锅里炸至金黄,观之黄澄鲜亮,食之酥脆爽口。油糕瓷实,吃了耐饥,于是就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之说。静乐人端午节还有吃鸡蛋之风俗,有炒鸡蛋和煮鸡蛋两种吃法,孩子们为这些平时吃不到的美食兴奋异常。留在记忆深处的是酸酸甜甜的“溜米饭”和香喷喷的油糕。

南朝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这一天“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祛毒气。”端午节在门口、窗户上插艾叶可以驱毒避邪,静乐端午节一直保留着早起采“艾”的习俗。“艾”是静乐一种普通的草本植物,又称艾蒿,艾叶,香艾、苦艾。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也可以净化空气。中医常常以艾叶入药,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等。《本草纲目》也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艾叶具有清热解毒、醒脑理气,祛除湿寒等功效,可治关节痛、神经痛等疾病。艾叶还可加工成“艾绒”,可作为艾灸的燃料,艾灸能治疗痛风、风湿等疾病,在民间广泛被中医针灸所用。

端午节前后是采摘艾的最佳时间,这是大自然恩赐给静乐人的神圣植物,艾草在这个季节独领风骚,算得上花草中的佼佼者。这时候采来的艾叶,不老不嫩,还散发着一股青春气息。我记得小时候,五月里的小溪河畔,山山洼洼,沟坡渠边、田间地头到处都长满了青青的艾草,清风徐来,艾草缓缓起舞,甚是潇洒,一股清新芳香之味随风在你身边散开,香味透过口鼻直达心肺深处,顿觉神清气爽,口含一片艾叶更有股凉爽的感觉。端午节那天,当东方出现一抹红霞,人们就三个一拨五个一伙结伴上山采艾,茂密的草丛中,唯有艾叶高出一头,阳光下闪耀着银灰色的荧光,淡绿色的艾叶秆儿,带锯齿的叶片随风摇曳,向人们炫目着它的存在,小孩子争相采摘,每个人手里都攥着一把,伴着欢声笑语将艾叶摘下几片戴在耳朵上,艾的生命力极强,不管环境怎样恶劣,土地怎样贫瘠,它总是把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一茬接一茬,生生不息。走到小溪边拿几片艾叶洗一把脸,据说在端午节的这一天,用溪水加艾叶洗脸洗手可以预防疾病,祈福平安健康。每每洗脸时,我都会光着小脚站蹲在小溪边,用小手掬一捧清冽的溪水扑打在脸颊,溪水加艾草会有一种格外凉爽的感觉。回家之后再把艾分放在各个门口和窗户上,据说这样一来能祈福辟邪,保家人健康平安,二来可以驱除蚊虫叮咬。

艾在生活中还有另一种奇特的用处,静乐老汉们在这个季节会多采艾,编上像大姑娘辫子似的艾绳,挂到屋檐下晾干,等到蚊子、苍蝇横行时点上一根艾绳,艾绳冒出的缕缕白烟,闪出火花点点,飞虫们闻风丧胆,避而远之。天然环保又有股清香味的艾绳,效果自然比现在的蚊香好几百倍。有一根燃烧着的艾草绳,就是一个清爽香薰的夜晚,保你做一个美丽优雅的梦。艾的产地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天涯海角,各个民族端午节都有利用艾的习惯,只不过是风俗炯异罢了。艾绳还能保存火种,早在远古时期就被我们的先祖广泛运用。据说古人在野外用艾叶延续火种,这种办法远比钻木取火方便快捷,又可驱除野兽。在商品极度稀缺的年代,静乐老汉们吸旱烟为了节约火柴,夏夜闲谈时就点燃一根艾绳持续燃烧,几个人围着艾绳谈天说地,既方便吸烟随用随取,又可防止蚊虫叮咬,一举两得,其乐融融。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自然绿色、原始享受的同时,也掀起了艾在科学技术上的革命创新,一系列艾草保健化疗产品相继问世。

艾芬芳了孩子们的笑脸,艾温暖了朴实的静乐人,艾生动了乡间情趣,艾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多年后,我远离故乡,用曾经沐浴过端午露珠穿行在艾叶里的双脚,踏上了漫漫征途艰苦前行,唯有朴素的心灵,思想的情愫,顽强的意志,还留在故乡那一片长满艾蒿的原野里。

读了唐人殷尧藩《端午日》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仔细想想,似有所悟。岁月斑驳,时光如流,对于离开故乡已有二十三年之久的我来说,一些记忆正逐渐地散落在岁月的长河中,儿时的端午节也伴着晨曦的钟声,似平静的海水般被不断涌来的浪花抛向身后,一年一岁的端午已余音袅袅,但儿时那些丝丝缕缕的牵念,总有割舍不断的情愫,它时而静止,时而活跃,惊艳了生命中的整个夏日。我在袅袅阳光中宠辱不惊,独守一份相思,悄悄打开记忆的阀门,揽清风入梦,自得其乐。

端午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美好的节日,端午节有自己说不完的话题,全国56个民族的端午节习俗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美好的祝愿,那就是国泰民安。愿这古老的习俗在历史变革中,在社会发展中一直延续下去,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一种生活的追求,一种文脉的延续,一种历史的传承,一种文明发展的象征!

作者简介

王彦峰:男,汉族,生于年12月,山西静乐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年从军西北边塞,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陆军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学院),年军转入警。爱好文学、新闻写作,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世界华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届高研班学员。迄今已在《解放军报》《国防》《中国文艺》《人民军队报》《人民公安报》《甘肃日报》《山西日报》《党的建设》《先锋队》等多家报纸、杂志、网络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新闻、评论、通讯、报告文学等作品计余万字,出版64万字的文学专辑《边地星光》(上下卷),撰写完成篇散文、25万字的文集《我在静乐等你》;首诗、5万字诗集《行吟静乐》,现正在撰写长篇军旅小说《边关有我不寂寞》。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18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