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除了粽子,我们还有诗和远方

发布时间:2018-2-25 15:24:43   点击数:

你与大佬的距离只差一点!点击上方蓝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今年的端午节是:年5月30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习俗

作为中国法定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看看有哪些习俗吧!

划龙舟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划龙船时,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

挂艾草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人们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端午食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在晋代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在当时,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如今,粽子的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古俗,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广东,则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儿童不能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饮雄黄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跳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端午节美食

说起端午节,单单拿吃的来说,可不仅仅是粽子哦。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端午传统美食。那么看看有哪些美食吧!

艾馍馍

艾馍馍,即用艾蒿来蒸的馍馍。不少地方过端午节,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蒸馍馍,口感清甜、柔糯。

艾草,又名艾蒿,因为端午时艾草茂盛,芳香通阳而不伤阴,很符合古人助阳化气、阳极阴生的要求,加上艾草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气味芳香,可驱虫杀菌,所以古代端午人们习惯以艾草制成各种美食,除病驱瘟。食俗延至今天的,艾馍馍是较常见的一种。

打糕

打糕,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反复打制而成的米糕。味道香甜细腻、筋道适口。

这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在节日、庆典等喜庆日子里最常吃的食品,代表平安、祝福,历史悠久。也作为馈赠的礼品。所以,在端午节这重要的日子,自然少不了打糕。朝鲜族有句俗语“夏天吃打糕,像吃小人参”,打糕还有保健作用。

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亦被作为馈赠的礼品。甘肃省民勤县、宁夏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寓意平安、健康。古时端午,气温升高,扇子成为应时物品,人们进行买卖;而送扇子,古人认为能扇跑恶鬼(实际上驱赶蚊蝇),有祈福、纳祥、避邪消灾之义。

煎堆

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吃“煎堆”。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前阴雨连绵,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止了,人们说是把天补好了。这食俗便由此而来。

薄饼

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馅料丰富多样,比如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味道也多样。

在闽南、海陆丰、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都有这习俗,代表生活富足。人们聚在一起,摆上饼皮、各式馅料,像吃自助餐一样,无拘无束,自选自卷,边尝边聊,也体现出亲情友谊。

茶蛋

茶蛋,煮制过程中加入茶叶的一种加味水煮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人们喜欢在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鸭蛋

端午节,据说要避“五毒”即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传说它们到了端午就为害人间,民间用五种黄色的菜象征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吓跑,也就是“吃五黄”,分别是黄鳝、黄鱼、黄瓜、鸭蛋及雄黄酒。

端午节吃鸭蛋有辟邪祛暑的讲究。

黄鳝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而且,黄鳝为“五黄”之一,古人端午吃黄鳝认为能避邪除病。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必食黄鳝。

大蒜蛋

大蒜蛋,即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也有的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河南、浙江等省的农村,每逢端午节,家里主妇起得特别早,做大蒜蛋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雄黄酒

雄黄酒,是用白酒、雄黄勾兑而成。民间认为端午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

但是,现代人也发现,雄黄酒含剧毒物质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黄酒了。不过,到了端午节,还会有人家以雄黄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黄熏条,用来避邪和预防虫蛇伤害。

白米粽

小小的粽子,是端午节最经典的食品,但地区不同,其外形、口味都各不相同。

比如我国台湾地区的粽子,品种就有白米粽、绿豆粽、叉烧粽、八宝粽、烧肉粽等。其中,白米粽,用粽叶包上糯米蒸熟,味道天然清香,可谓朴实无华。

有关端午节诗歌诗句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有关端午节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来源

网络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与我们联系。这是一个有温度的







































法国敏白灵
白癜风的饮食医疗问题和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8375.html

------分隔线----------------------------